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6:38:49     共 2528 浏览

一、原词呈现

词牌名:燕山亭

作者:赵佶(宋徽宗)

原文

裁剪冰绡,轻叠数重,淡著胭脂匀注。

新样靓妆,艳溢香融,羞杀蕊珠宫女。

易得凋零,更多少、无情风雨。

愁苦。问院落凄凉,几番春暮。

凭寄离恨重重,这双燕,何曾会人言语。

天遥地远,万水千山,知他故宫何处。

怎不思量,除梦里、有时曾去。

无据。和梦也、新来不做。

---

二、注释与译文

# (注释)

1.冰绡:洁白如冰的丝绸,喻杏花瓣质地

2.蕊珠宫:道教仙宫,代指绝美之境

3.无据:不可靠,此处指梦境虚幻

4.和梦也:连...都,表递进关系

# (译文)

层层叠叠的杏花如同裁剪过的白绸,淡淡晕染着胭脂红。这新颖艳丽的妆容,连天上仙女都自惭形秽。可叹鲜花易凋,更经不起无情风雨摧残。满院凄凉中,不知经历多少暮春时节。

想托双燕传递离愁,奈何它们不懂人言。故国远隔万水千山,旧日宫殿今在何方?除非梦中偶尔重游,醒来却无踪迹可寻。近来连这虚幻的慰藉,也再难入梦。

---

三、文学赏析

# 1. 意象系统

  • 双重象征:杏花既是实景描写,又暗喻作者帝王身份与囚徒处境的强烈反差
  • 时空对照:"故宫""行"形成地理张力,"暮""零"构建时间维度

# 2. 艺术特色

  • 通感运用:"艳溢香融"视觉与嗅觉交融
  • 转折技法:上阕极写花之美,下阕急转至亡国之痛
  • 虚实相生:由眼前花联想到故国,再跌入"梦也不做"绝望

---

四、历史背景

# 1. 创作语境

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后,宋徽宗被金兵押解北上,此词作于途中。据《宋史》记载,行至燕山府(今北京)时,正值杏花开放时节,触发其亡国之思。

# 2. 帝王词人特质

  • 艺术造诣:赵佶独创"瘦金体"其词作同样体现精工细琢的特点
  • 命运悖论:作为失败的政治家与成功的艺术家,其作品常现"位美学

五、比较研究

1.与李煜词比较

《虞美人》"栏玉砌"与此词"故宫"意象异曲同工,但赵词更重物象的精细刻画

2.后世评价

- 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:"真所谓以血书者也" - 现代学者认为该词开创了"囚徒词"范式

---

六、文化影响

1.文学史地位:代表宋代宫廷词向遗民词的转型节点

2.当代诠释:2023年故宫特展将其与《瑞鹤图》并置,展现艺术与政治的永恒命题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