```
中谷有蓷,暵其干矣。有女仳离,嘅其叹矣。嘅其叹矣,遇人之艰难矣。
中谷有蓷,暵其脩矣。有女仳离,条其啸矣。条其啸矣,遇人之不淑矣。
中谷有蓷,暵其湿矣。有女仳离,啜其泣矣。啜其泣矣,何嗟及矣。
```
1.中谷:山谷之中
2.蓷(tuī):益母草,古代药用植物
3.暵(hàn):枯萎干燥的样子
4.仳(pǐ)离:妇女遭遗弃分离
5.嘅(kǎi)叹:悲伤叹息
6.脩(xiū):干枯萎缩
7.条啸:长声哀号
8.不淑:不善、不幸
第一章:
山谷中的益母草,早已枯萎变干燥。
被弃女子独悲叹,声声哀怨苦难言。
可叹嫁人太艰难,遇人不良实堪怜。
第二章:
谷中益母草干枯,枝叶萎黄失生机。
弃妇长啸诉悲苦,声声凄厉裂心肺。
所托非人终成恨,命运多舛怨阿谁。
第三章:
益母草枯将腐烂,弃妇啜泣泪涟涟。
悔恨已晚空悲切,终成遗恨难回天。
1.比兴手法:
以益母草三度枯萎(干→脩→湿)象征婚姻关系的恶化过程,对应弃妇情绪递进(叹→啸→泣),形成"物象-情感"线索。
2.重章叠句:
每章结构相似但用词递变,"暵其...矣"句式强化枯萎意象,"矣"收尾形成咏叹调效果,体现《诗经》典型的一唱三叹风格。
3.女性视角:
开创中国古代"妇诗",比《氓》更早展现婚姻悲剧,通过"遇人之艰难/不淑/何嗟及"阶段心理描写,完成从怨愤到绝望的情感升华。
1.周代婚俗:
反映"七出"制度下女性生存困境,据《仪礼·丧服》记载,先秦妇女被休后需返回本家,社会地位急剧下降。
2.植物象征:
蓷(益母草)在《神农本草经》中主治妇科疾病,诗人反用其"益母"功能,讽刺丈夫不能"益妻"的伦理悖论。
3.地理考证:
王先谦《诗三家义集疏》认为此诗产生于王畿周边地区,与《小雅》某些篇章存在地域关联性。
1.与《卫风·氓》对比:
同属弃妇题材,但《氓》叙事完整,《中谷有蓷》更重抒情;前者有"是不思,亦已焉哉"的决绝,后者止于"何嗟及矣"无力感。
2.西方同类题材:
古希腊萨福残篇《致阿那克托里亚》同样描写女性情爱苦闷,但表现为同性之恋,反映不同文明对女性情感的书写差异。
1.文学价值:
开创"草木寄情"的写作范式,后世曹植《弃妇诗》、杜甫《佳人》皆受其影响。
2.性别研究:
为古代女性生存状态提供珍贵文本,可与汉代《孔雀东南飞》、清代《浮生六记》构成中国女性命运史的三重奏。
3.生态批评视角:
植物枯萎与人性异化的互文关系,早于西方生态文学2000余年提出"-人类"共同体命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