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1:46:24     共 2524 浏览

---

一、诗作基本信息

标题:送孟浩然之广陵

作者:李白(701年-762年)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代表

创作年代:约开元十六年(728年)春

体裁:七言绝句

收录:《全唐诗》卷一百七十四

---

二、原文呈现

故人西辞黄鹤楼,

烟花三月下扬州。

孤帆远影碧空尽,

唯见长江天际流。

---

三、字词注释

1.故人:旧友,指孟浩然

2.西辞:黄鹤楼在扬州西面,故称"西辞"3.烟花:形容柳絮如烟、鲜花似锦的春景

4.孤帆:单只船帆,突显离别孤独感

5.碧空尽:消失在蔚蓝天空的尽头

6.天际流:向天边奔流的长江水

---

四、现代译文

老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,

于繁花似锦的三月顺江东下前往扬州。

那孤单的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,

只见浩荡长江向着天边奔流。

---

五、逐句赏析

#1. 首句"故人西辞黄鹤楼"

  • 点明送别地点为"江山第一楼"鹤楼,赋予离别神圣性
  • "西辞"含地理方位,黄鹤楼与扬州形成东西空间对应
  • 历史典故: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,隐含对友人的美好祝愿

#2. 次句"烟花三月下扬州"- "烟花"构成全诗最美意象,柳絮如烟、春花烂漫的视觉盛宴

  • "三月"指农历春季,呼应《礼记·月令》"季春之月"的物候记载
  • 扬州作为唐代最繁华的商业都市,强化了诗意中的向往感

#3. 第三句"孤帆远影碧空尽"- "孤帆""影"形成递进式视觉衰减,体现目送时间跨度

  • "碧空尽"运用色彩心理学,以广阔蓝天反衬微小帆影
  • 绘画技法:符合北宋郭熙《林泉高致》"三远法"中的"平远"

#4. 结句"见长江天际流"- 以永恒流动的江水比拟绵绵别情,暗合《论语》"者如斯"的哲学意味

  • "唯见"从具象到抽象的升华,留下无限想象空间
  • 音韵学角度:末字""尤韵,带来悠长余韵

---

六、艺术特色分析

#1. 空间叙事手法

  • 垂直空间:黄鹤楼(高)→ 长江(低)→ 碧空(高)→ 天际(无限)
  • 水平空间:武昌→扬州→东海,形成延展的想象轴线

#2. 情感表达技巧

  • 通篇不见"",却通过"孤"尽"唯"等字眼渗透离情
  • 符合司空图《二十四诗品》"著一字,尽得风流"学标准

#3. 气象境界

  • 盛唐气象的典型体现:开阔的视野(黄鹤楼、长江)、蓬勃的时令(三月)、繁华的都市(扬州)
  • 严羽《沧浪诗话》评:"语近情遥,含吐不露

七、扩展说明

#1. 历史背景

  • 孟浩然长李白12岁,此时已名满天下,此次离鄂赴扬是为求仕
  • 唐代长江航运实况:顺流而下需7-10日,印证"影"的时空真实性

#2. 比较文学

  • 与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对比:同写春日送别,李诗重空间拓展,王诗重时间延展
  • 西方同类题材:华兹华斯《丁登寺旁》的"崇高自然"李白"天地情怀"异同

#3. 文化影响

  • 衍生出"烟花三月"成为扬州城市宣传固定用语
  • 后世创作:清代石涛《李白诗意册》第十二开即以此诗为题

#4. 语言学价值

  • "下扬州"""准确反映中国地形西高东低的特点
  • "碧空"在《全唐诗》中出现47次,此诗用法最具画面感

---

八、名家评述

1. 明代唐汝询《唐诗解》:"力已极,离思无涯。"

2. 清代沈德潜《唐诗别裁》:"语近情遥,使人神往。"3. 闻一多《唐诗杂论》:"盛唐人格的宇宙化呈现。"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