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新闻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/8/29 15:45:59       共计:2523 浏览

---

一、诗经原文

```

静女其姝,俟我于城隅。爱而不见,搔首踟蹰。

静女其娈,贻我彤管。彤管有炜,说怿女美。

自牧归荑,洵美且异。匪女之为美,美人之贻。

```

---

二、词句注释

1.静女:娴静的女子。"静"""贞静娴雅

2.姝/娈:姝指容貌美丽,娈侧重性情柔婉

3.城隅:城墙拐角处,先秦时期常见约会地点

4.彤管:红色管状物,或为乐器/笔管/红草,学界存争议

5.牧荑:野外采摘的茅草嫩芽,象征纯洁情感

---

三、白话译文

```

那娴静的姑娘多么美丽,约我在城墙角等候。故意藏身不让我看见,急得我抓耳挠腮徘徊不停。

姑娘温柔送我红管草,管草红润闪着光泽。并非草儿本身多珍贵,只因是心上人所赠。

从郊外采来白茅相赠,确实美丽又特别。不是茅草真的稀罕,是美人情意让它珍贵。

```

---

四、文学赏析

# 1. 叙事结构

  • 三重递进:等待的焦灼→信物的惊喜→情感的升华,构成完整叙事闭环
  • 留白艺术:始终未直接描写女子容貌,通过男子反应侧面烘托

# 2. 表现手法

  • 细节特写:"搔首踟蹰"字精准捕捉热恋中男子的典型神态
  • 象征体系:彤管→礼制之美,白茅→自然之美,双重意象隐喻理想爱情

# 3. 情感表达

  • 含蓄美学:全篇无"爱"字而情意满溢,体现"乐而不淫"儒家诗教
  • 古今共鸣:恋爱中的期待、忐忑、喜悦具有跨时代感染力

---

五、历史背景

1.创作时期

学界多认为属邶风,反映西周至春秋时期卫国(今河南北部)民俗

2.社会语境

  • 城墙作为公共空间,暗示先秦时期相对开放的男女交往风气
  • "彤管"关联周代贵族女子的教育器具,体现礼乐文化影响

3.诗经定位

在"国风"独具清新格调,与《郑风·子衿》并称"先秦情诗双璧"

---

六、学术争议

1.彤管实指

  • 郑玄注:女史记事所用的朱笔
  • 朱熹说:红色管状乐器
  • 现代考据:红色茅草(与后文"荑")

2.主旨分歧

  • 传统解读:青年男女纯真恋歌
  • 另说:隐喻贤君求才(以"女"比君子,"彤管"喻才德)

---

七、文化影响

1.文学传承

  • 开创"美人香草"的比兴传统,影响屈原《离骚》意象系统
  • "搔首踟蹰"成为描写恋爱焦虑的经典语码

2.现代演绎

  • 被改编为民歌《等郎调》在山西等地传唱
  • 2023年国家大剧院推出交响诗《静女其姝》

---

八、延伸阅读

1. 对比阅读:《郑风·子衿》不同时空维度的等待描写

2. 人类学视角:先秦"城隅"空间与婚恋习俗关系考

3. 接受美学:汉代《毛诗序》与宋代《诗集传》解读差异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·上一条:《青蝇》--无名氏 | ·下一条:《韩奕》--无名氏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