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6:38:43     共 2528 浏览

一、原词呈现

词牌名:卜算子

作者:程垓(南宋)

原文

独自上层楼,楼外青山远。

望到斜阳欲尽时,不见西飞雁。

独自下层楼,楼下蛩声怨。

待到黄昏月上时,依旧柔肠断。

---

二、注释与译文

# 【逐句注释】

1."独自上层楼"

  • "层楼"高楼,古诗词中常象征孤独或望远怀人
  • 动作描写暗示主人公的孤寂心境

2."楼外青山远":

  • 视觉意象构成空间延伸感
  • "远"字既写实景又隐喻思念之遥

3."望到斜阳欲尽时"

  • 时间推移暗示等待时长
  • "斜阳"意象常关联迟暮、期盼

4."西飞雁"

  • "雁"传统信使象征
  • "西飞"指西北方(南宋时北方沦陷区)

5."蛩声怨":

  • "蛩"蟋蟀,其鸣声凄切
  • 以虫鸣拟人化表达哀怨

6."柔肠断"

  • 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
  • 呼应上阙"不见"的失望情绪

# 【白话译文】

独自登上高楼,眺望远处绵延的青山。

直望到夕阳将尽时分,仍未见传信的鸿雁西来。

孤身走下楼梯,听见楼下蟋蟀如泣如诉的鸣叫。

待到黄昏明月升起时,思念依然让人肝肠寸断。

---

三、文学赏析

# (一)结构艺术

1.双调对称

  • 上下阕均以"独自"起句,形成镜像结构
  • "上层楼"与"下层楼"空间闭环

2.时空交织

时间线索空间转换情感发展
斜阳时分高楼远眺期盼
黄昏月上楼下独行绝望

# (二)意象系统

1.自然意象群

  • 青山/斜阳/雁/月(视觉)
  • 蛩声(听觉)
  • 共同构建苍茫寂寥的意境

2.情感载体

  • "西飞雁"缺席强化失落感
  • "肠断""蛩声怨"形成通感

# (三)修辞特色

1.顶真手法

"楼"字的重复使用增强音律感

2.矛盾修辞

""""搭配突显痛苦延续性

---

四、历史背景

# 南宋词坛特征

1.时代印记

  • 创作于宋金对峙时期(程垓生活于1123-1195)
  • "西飞雁"可能暗喻北方故土消息

2.词派影响

  • 程垓属"婉约派"后期代表
  • 比周邦彦更重内心情绪刻画

# 作者生平关联

  • 程垓曾任南宋枢密院编修官
  • 其词多写羁旅愁思,本词可能作于镇江任上(长江边登楼北望)

---

五、延伸解读

1.比较文学

  • 与李清照《声声慢》"过也"对比
  • 较之辛弃疾"把吴钩看了"豪放,程词更显含蓄

2.后世评价

  • 清·陈廷焯《白雨斋词话》评:"淡语中见深致" - 现代学者认为该词体现南宋文人"忧伤"3.文化符号
  • "层楼"意象在当代常被用于古典园林命名
  • 该词谱曲版本入选《宋词三百首演唱专辑》

---

六、学术争议

1.创作时间考证

  • 有学者认为应归属程垓晚年作品(1180年后)
  • 另说认为早期任职江南时所作

2."飞雁"分歧

- 传统解为思念远方亲人

- 新解认为隐喻北伐无望的政治寄托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