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牌名:踏莎行
作者:欧阳修(北宋)
原文:
候馆梅残,溪桥柳细。
草薰风暖摇征辔。
离愁渐远渐无穷,迢迢不断如春水。
寸寸柔肠,盈盈粉泪。
楼高莫近危阑倚。
平芜尽处是春山,行人更在春山外。
---
1.候馆:古代接待宾客的馆舍,此处指旅店
2.草薰风暖:化用江淹《别赋》"中风暖,陌上草薰"
3.征辔(pèi):远行马匹的缰绳
4.危阑:高楼的栏杆
5.平芜:平坦广阔的草地
---
旅舍旁的梅花已凋残,溪边桥头柳枝纤柔。春风送暖青草芬芳,游子摇动马缰远行。离愁随着行程愈发浓重,如同绵延不绝的春水。
家中伊人肝肠寸断,泪湿脂粉容颜憔悴。莫要独倚高楼栏杆眺望——原野尽头是青青山影,而远行之人,还在那青山之外。
---
上阕聚焦行者视角:
下阕转入思妇视角:
1.意象组合:梅柳草风等自然意象与候馆、危阑等人文意象交织
2.时空处理:通过"渐远渐无穷"实现时间延展,借助"山外"空间拓展
3.情感张力:行者与思妇的二元呼应,构成情感复调结构
---
1.创作年代:约作于景祐三年(1036年)欧阳修被贬夷陵途中
2.时代特征:
3.文学史意义:
---
1.地理意象考据:
2.比较文学视角:
---
1. 成为"春水喻愁"经典范式
2. "行人更在春山外"被后世化用于《西厢记》等戏曲
3. 当代学者认为此词体现了北宋士大夫的"双重人格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