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6:38:52     共 2528 浏览

一、原词呈现

词牌名:踏莎行

作者:欧阳修(北宋)

原文

候馆梅残,溪桥柳细。

草薰风暖摇征辔。

离愁渐远渐无穷,迢迢不断如春水。

寸寸柔肠,盈盈粉泪。

楼高莫近危阑倚。

平芜尽处是春山,行人更在春山外。

---

二、注释详析

1.候馆:古代接待宾客的馆舍,此处指旅店

2.草薰风暖:化用江淹《别赋》"中风暖,陌上草薰"

3.征辔(pèi):远行马匹的缰绳

4.危阑:高楼的栏杆

5.平芜:平坦广阔的草地

---

三、白话译文

旅舍旁的梅花已凋残,溪边桥头柳枝纤柔。春风送暖青草芬芳,游子摇动马缰远行。离愁随着行程愈发浓重,如同绵延不绝的春水。

家中伊人肝肠寸断,泪湿脂粉容颜憔悴。莫要独倚高楼栏杆眺望——原野尽头是青青山影,而远行之人,还在那青山之外。

---

四、文学赏析

# (一)双重空间建构

上阕聚焦行者视角:

  • 以"残"柳细"明早春时令
  • "摇征辔"描写带出羁旅主题
  • 比喻修辞将抽象离愁具象为"水"

下阕转入思妇视角:

  • "柔肠"粉泪"笔刻画女性心理
  • "楼高莫近"戏剧性独白
  • 结句"春山外"空间递进式延伸

# (二)艺术特色

1.意象组合:梅柳草风等自然意象与候馆、危阑等人文意象交织

2.时空处理:通过"渐远渐无穷"实现时间延展,借助"山外"空间拓展

3.情感张力:行者与思妇的二元呼应,构成情感复调结构

---

五、历史背景

1.创作年代:约作于景祐三年(1036年)欧阳修被贬夷陵途中

2.时代特征

  • 北宋党争初现端倪
  • 词体由五代艳科向士大夫抒情转型

    3.文学史意义

  • 突破花间词范式,开创"隽深婉"风格
  • 对后来秦观、李清照等婉约词人影响显著

---

六、延伸探讨

1.地理意象考据

  • "溪桥"可能指汴京郊外的虹桥
  • "春山"或为嵩山余脉的具象化

2.比较文学视角

  • 与柳永《雨霖铃》同为羁旅词双璧
  • 结句手法可对照范仲淹"映斜阳天接水"3.后世接受史
  • 明代《词菁》评:"离愁二语,实乃词家三昧"
  • 清代周济《宋四家词选》称其"绵温雅"

---

七、文化影响

1. 成为"春水喻愁"经典范式

2. "行人更在春山外"被后世化用于《西厢记》等戏曲

3. 当代学者认为此词体现了北宋士大夫的"双重人格"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