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6:38:52     共 2529 浏览

原词呈现

踏莎行·小径红稀

北宋·晏殊

小径红稀,芳郊绿遍。高台树色阴阴见。春风不解禁杨花,濛濛乱扑行人面。

翠叶藏莺,朱帘隔燕。炉香静逐游丝转。一场愁梦酒醒时,斜阳却照深深院。

---

注释与白话译文

# 【注释】

1. 红稀:红花凋零稀疏

2. 阴阴见:树木葱郁若隐若现

3. 游丝:春日空中飘浮的虫丝

4. 朱帘:红色帘幕

# 【译文】

小路旁红花日渐稀疏,郊野已披上浓绿新装。楼台掩映在郁郁树荫中,春风未约束漫天杨絮,任其迷蒙扑向行人面庞。

翠叶间黄莺藏匿身影,朱帘外燕子穿梭呢喃。炉中香烟静静追逐着飘转的游丝。酒醒时愁梦方觉,唯见斜阳余晖斜照幽深庭院。

---

艺术特色赏析

# 1. 时空交织的构图

上阕以"小径-芳郊-高台"形成由近及远的空间序列,配合"稀-绿遍-阴阴"渐变,构建暮春立体画卷。杨花扑面的动态描写,打破静态景物排列,体现宋词"相生"学追求。

# 2. 双重意象的隐喻

"杨花"既是自然物象,又暗喻人生飘零;"香游丝"的物理形态与愁绪的绵长形成通感。结句"斜阳深院"空间幽闭感强化时光流逝的怅惘,与李商隐"无限好"曲同工。

# 3. 情感表达的节制

全词仅"愁梦"直接点情,余皆通过"藏莺"隔燕"含蓄笔法传递孤寂。这种"欲说还休"方式,正是晏殊"富贵气象"蕴藏士大夫忧患意识的典型体现。

---

历史背景探微

# 创作年代考证

据《珠玉词》编年研究,此词应作于晏殊40-45岁任应天府知府期间(约1034-1038年)。时值北宋"历新政",晏殊作为政坛重臣,词中"杨花乱扑"隐含对朝局纷扰的隐忧。

# 文学史坐标

该词继承花间词派景物描写传统,但突破"科":

  • 与温庭筠"花前后镜"的闺阁趣味相比,晏殊将视角扩展至自然与社会空间
  • 较之李煜"林花谢了春红"的直抒亡国之痛,更显含蓄蕴藉的士大夫情怀

---

延伸解读

# 哲学维度

"炉香游丝"意象暗合佛教"行无常",反映晏殊晚年浸淫佛学的精神轨迹。同时期作品《浣溪沙》"无可奈何花落去"此哲理意味。

# 后世影响

李清照《醉花阴》"雾浓云愁永昼"庭院意象运用上承袭此词,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评"晏同叔之词,堂庑特大"指此类开拓性创作。

# 版本校勘

现存最早见于南宋《唐宋诸贤绝妙词选》,"朱帘隔燕"在明代毛晋刻本中作"帘"据《全宋词》考证当以"朱帘"是,符合北宋建筑装饰习惯。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