```
南山崔崔,雄狐绥绥。
鲁道有荡,齐子由归。
既曰归止,曷又怀止?
葛屦五两,冠緌双止。
鲁道有荡,齐子庸止。
既曰庸止,曷又从止?
蓺麻如之何?衡从其亩。
取妻如之何?必告父母。
既曰告止,曷又鞠止?
析薪如之何?匪斧不克。
取妻如之何?匪媒不得。
既曰得止,曷又极止?
```
1.崔崔:山势高峻貌,《毛传》释为"高大"
2.绥绥:朱熹《诗集传》解为"匹之貌"指雄狐求偶状态
3.鲁道:特指由齐国通往鲁国的官道
4.齐子:历代注疏多指文姜,齐僖公之女
5.葛屦五两:古代婚俗中""为吉数,两句暗喻婚姻礼仪
```
巍峨南山耸入云,雄狐徘徊求配偶。
鲁国大道平又广,文姜由此嫁鲁侯。
既已明媒正出嫁,为何旧情仍纠缠?
葛布鞋子配成双,帽带垂缨两相映。
鲁国大道平又广,文姜循礼嫁鲁君。
既已依礼成婚配,为何还要暗相随?
种麻应该怎样做?纵横耕治田亩间。
娶妻应该怎样做?必先禀告父母亲。
既已禀明父母意,为何纵欲无节制?
劈柴应该怎样做?没有斧头难成功。
娶妻应该怎样做?没有媒人礼不成。
既已明媒正娶得,为何放纵到极端?
```
1.比兴手法:
首章以""雄狐"起兴,崔巍山势与鬼祟狐行形成道德隐喻。方玉润《诗经原始》评:"山喻尊严,狐比淫邪"。
2.复沓结构:
四章均采用"如之何"设问句式,层层推进批判力度。第二章"屦"緌"婚仪意象与私通行为形成尖锐反讽。
3.历史映射:
《左传·桓公十八年》载文姜与兄齐襄公乱伦事,诗中"曷又怀止"曷又极止"诘问直指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。
1.创作年代:
据《毛诗序》系于春秋早期(约前8世纪),反映齐国宫闱丑闻。现代学者晁福林考证应为鲁国史官讽喻之作。
2.礼制语境:
诗中反复强调"告父母"媒不得"凸显周代"六礼"制度。第三章"从其亩"农耕意象,暗喻人伦秩序应如田亩般规整。
3.政治隐喻:
清代学者马瑞辰指出"道"象征两国政治纽带,文姜淫乱导致齐鲁外交危机,此诗实为政治讽刺诗。
1.主题分歧:
2.文字考据:
"绥绥"一词,王引之《经义述闻》考为"行迟貌"《齐风·敝笱》"鱼唯唯"互证,暗示文姜归宁时的迟缓徘徊。
3.文化影响:
该诗"析薪"蓺麻"婚姻隐喻成为后世典故,李白《赠从兄襄阳少府皓》"析薪委宝林"即化用此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