曲牌名:寿阳曲(又名《落梅风》)
作者:马致远(元代戏曲家,元曲四大家之一)
原文:
> 鸣榔罢,闪暮光。
> 绿杨堤畔蓼花浜。
> 断桥头卖鱼人散。
> 空留下半江月明,
> 一帆风送船归岸。
---
注释:
白话译文:
渔人停止敲榔收网,暮色中波光粼粼闪烁。
绿杨堤岸与蓼花丛生的水浜相映成趣。
断桥边的鱼市人群已散,
唯余半江明月清辉洒落,
孤帆乘着晚风缓缓归岸。
---
1. 构图技法
全曲以"光—绿杨—断桥—江月—归帆"视觉链,形成由近及远、由动转静的空间纵深,宛如水墨长卷。
2. 情感表达
通过"""留"字眼,在恬淡画面中注入隐士般的孤寂感,体现元代文人"樵闲话"的避世情怀。
3. 声韵特色
""散"岸"押《中原音韵》寒山韵,短促收尾强化空寂余韵,与曲中"半江月明"的留白意境互为表里。
---
1. 创作年代推测
据《录鬼簿》记载,此曲应作于马致远晚年隐居江南时期(约1310-1320年),是其"湘八景"组曲中的第七首。
2. 社会映射
"卖鱼人散"暗喻元代海运繁荣下的市井生态,而"桥"则折射汉文人对前朝(南宋)的文化追忆。
---
与柳宗元《渔翁》对照:
日本"渔村夕照"题材差异:
浮世绘常强化渔民劳作动态,而马致远刻意淡化人物,突出环境禅意。
---
1."江月明"寓意:
2.曲牌选择动机:
《寿阳曲》本为艳情小令,马致远改造为山水题材,体现元曲体制的突破性。
---
1.生态文学先驱:比西方自然写作早500年提出"退景显"的环保意识
2.短视频时代启示:其"瞬间抓取+意境延展"创作手法,可为当代文旅宣传提供古典范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