```
踏莎行·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
夜月楼台,秋香院宇。笑吟吟地人来去。是谁秋到便凄凉?当年宋玉悲如许。
随分杯盘,等闲歌舞。问他有甚堪悲处?思量却也有悲时:重阳节近多风雨。
```
---
1.庚戌:指宋光宗绍熙元年(1190年),时年辛弃疾51岁,闲居带湖
2.篆冈:带湖庄园中的一处高地,因形如篆字而得名
3.宋玉悲秋:典出《楚辞·九辩》"哉秋之为气也"代表文人悲秋传统
4.随分杯盘:随意准备的酒食,暗含生活简朴之意
5.重阳风雨:化用潘大临"城风雨近重阳",隐喻政治风雨
月光笼罩楼台,秋菊香满庭院。人们来往谈笑风生。是谁一到秋天就倍感凄凉?当年宋玉的悲秋不过如此。
随意摆些酒菜,寻常歌舞助兴。试问这秋景有何可悲?细想却真有悲凉时刻:重阳将至风雨欲来。
---
---
1.创作时期:作于辛弃疾二次罢官期间(1189-1192),正值"庆元党禁"前夕
2.地理关联:带湖庄园是作者被迫隐居所建,篆冈为其日常活动场所
3.政治隐喻:
---
1.辛派词风体现: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结合,突破传统悲秋主题
2.同时期对比:与《丑奴儿·书博山道中壁》同属"居词"本词更显隐晦
3.后世评价:清代陈廷焯《白雨斋词话》评此词"愈直愈郁,愈朴愈厚"###版本考据
1. 现存最早见于《稼轩长短句》明汲古阁本
2. 异文比较:部分版本"秋香"""思量"作"忽然"3. 现代校注:邓广铭《稼轩词编年笺注》系年于绍熙元年秋
---
1. 成为后世"悲秋"典范
2. "重阳风雨"被多次化用于近代爱国诗词
3. 当代研究热点:词中体现的士大夫双重心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