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6:38:49     共 2530 浏览

一、原词呈现

词牌名:祝英台近

标题:晚春

作者:辛弃疾(南宋)

原文

宝钗分,桃叶渡,烟柳暗南浦。怕上层楼,十日九风雨。断肠片片飞红,都无人管,更谁劝、啼莺声住?

鬓边觑,试把花卜归期,才簪又重数。罗帐灯昏,哽咽梦中语:是他春带愁来,春归何处?却不解、带将愁去。

---

二、注释详解

1.宝钗分:古代情人分别时将钗掰作两股各执一股

2.桃叶渡:南京秦淮河渡口,典出王献之送别爱妾桃叶

3.南浦:泛指送别之地,语出《楚辞·九歌》

4.花卜归期:宋代民俗,以花瓣数目占卜行人归期

5.罗帐灯昏:暗示闺中女子独处的典型意象

---

三、白话译文

(上阕)在桃叶渡口折钗赠别,南浦岸边的柳色已黯淡如烟。最怕独上高楼,偏逢连绵风雨。零落的飞红令人心碎,无人怜惜满地残花,更无人劝阻黄莺的悲啼。

(下阕)斜瞥鬓边花朵,摘下占卜归期,刚簪上又取下来重数。昏暗灯影里,罗帐中传来梦呓:是春天把愁绪带来,如今春归何处?为何不把这愁也带走?

---

四、文学赏析

# 1. 结构艺术

  • 双线交织:明写暮春残景,暗写闺怨离愁
  • 时空跳跃:从白昼风雨到夜晚梦境,强化情感张力

# 2. 修辞特色

  • 比兴手法:"飞红"指青春凋零,"莺"象征哀怨不绝
  • 通感运用:将视觉(灯昏)、听觉(哽咽)、触觉(罗帐)多维融合

# 3. 情感表达

  • 闺怨表象:表面描写女子思夫
  • 政治隐喻:深层寄托词人对南宋国势的忧虑(创作于1188年,正值宋金对峙时期)

---

五、历史背景

1.创作年代:淳熙十五年(1188年),辛弃疾被劾落职闲居上饶

2.词坛地位:突破传统闺怨词格局,将身世之感打入艳情

3.同期作品:与《青玉案·元夕》《破阵子》构成"居三部曲"

---

六、延伸解读

1.意象系统比较

  • 与李清照《声声慢》共享""风雨"意象
  • 较之温庭筠闺怨词更具社会关怀

2.后世评价

- 清代陈廷焯《白雨斋词话》:"怨而怒矣,然沉郁顿挫中别饶姿态" - 现代学者认为此词开创"闺怨词"范式

3.文化影响

- 衍生"宝钗分"成为古典文学经典离别符号

- 当代戏曲改编多取"卜归期"情节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