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牌名:祝英台近
标题:晚春
作者:辛弃疾(南宋)
原文:
宝钗分,桃叶渡,烟柳暗南浦。怕上层楼,十日九风雨。断肠片片飞红,都无人管,更谁劝、啼莺声住?
鬓边觑,试把花卜归期,才簪又重数。罗帐灯昏,哽咽梦中语:是他春带愁来,春归何处?却不解、带将愁去。
---
1.宝钗分:古代情人分别时将钗掰作两股各执一股
2.桃叶渡:南京秦淮河渡口,典出王献之送别爱妾桃叶
3.南浦:泛指送别之地,语出《楚辞·九歌》
4.花卜归期:宋代民俗,以花瓣数目占卜行人归期
5.罗帐灯昏:暗示闺中女子独处的典型意象
---
(上阕)在桃叶渡口折钗赠别,南浦岸边的柳色已黯淡如烟。最怕独上高楼,偏逢连绵风雨。零落的飞红令人心碎,无人怜惜满地残花,更无人劝阻黄莺的悲啼。
(下阕)斜瞥鬓边花朵,摘下占卜归期,刚簪上又取下来重数。昏暗灯影里,罗帐中传来梦呓:是春天把愁绪带来,如今春归何处?为何不把这愁也带走?
---
---
1.创作年代:淳熙十五年(1188年),辛弃疾被劾落职闲居上饶
2.词坛地位:突破传统闺怨词格局,将身世之感打入艳情
3.同期作品:与《青玉案·元夕》《破阵子》构成"居三部曲"
---
1.意象系统比较:
2.后世评价:
- 清代陈廷焯《白雨斋词话》:"怨而怒矣,然沉郁顿挫中别饶姿态" - 现代学者认为此词开创"闺怨词"范式
3.文化影响:
- 衍生"宝钗分"成为古典文学经典离别符号
- 当代戏曲改编多取"卜归期"情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