曲牌名:十二月过尧民歌
作者:王实甫(元代著名杂剧作家,《西厢记》作者)
原文:
自别后遥山隐隐,更那堪远水粼粼。
见杨柳飞绵滚滚,对桃花醉脸醺醺。
透内阁香风阵阵,掩重门暮雨纷纷。
怕黄昏忽地又黄昏,不销魂怎地不销魂。
新啼痕压旧啼痕,断肠人忆断肠人。
今春,香肌瘦几分?搂带宽三寸。
---
1.遥山隐隐:化用欧阳修"平芜尽处是春山,行人更在春山外"
2.飞绵:柳絮的雅称,元代特有植物意象
3.搂带:束腰衣带,典出《古诗十九首》"带日已缓"4.十二月过尧民歌:双调带过曲形式,前十二月后尧民歌
自从分别后远山朦胧可见,怎忍受那粼粼波光的遥远江水。
眼见柳絮如雪片翻飞,桃花似醉脸红晕迷人。
香风穿透闺阁阵阵袭来,暮雨中重重门户紧闭。
惧怕黄昏却偏又到黄昏,强忍伤怀却终究泪落沾襟。
新的泪痕叠着旧日泪痕,断肠人思念着另一个断肠人。
这个春天,可叹肌肤消瘦几分?腰带宽出整整三寸。
---
---
1.创作年代考
据《录鬼簿》记载,此曲应作于元成宗大德年间(1297-1307),正值王实甫创作巅峰期,与《西厢记》同属"以情反理"产物。
2.曲牌源流
"十二月"本为民间月令小调,"尧民歌"祭祀乐歌,二者结合体现元曲雅俗共融特性。现存最早见于明代《雍熙乐府》卷四。
3.社会语境
元代科举中断致使文人转向曲词创作,此曲通过闺怨题材隐射知识分子仕途阻隔的集体焦虑。
---
1.与《西厢记》关联
"断肠人忆断肠人"视为崔莺莺"来谁染霜林醉"愁的浓缩版,均采用"以景锁情"手法。
2.同题材作品对比
较之关汉卿《沉醉东风·咫尺的天南地北》的直白热烈,王作更显含蓄蕴藉,体现"花间派"韵。
3.后世影响
清人李调元《雨村曲话》评:"甫别情曲,字字从肺腑流出,后之摹写离情者,鲜能出其右。"### 六、学术争议
1.作者存疑说
明代臧晋叔《元曲选》将此曲归入无名氏,当代学者黄天骥通过方言特征论证确属王实甫手笔。
2.性别视角讨论
有学者指出"肌瘦几分"为男性作家代女性立言,反映元代文人"雌雄同体"创作心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