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牌名:水调歌头
标题:追和(依韵酬和之作)
作者:南宋·张元干
原文:
> 举手钓鳌客,削迹种瓜侯。
> 重来吴会三伏,行见五湖秋。
> 耳畔风波摇荡,身外功名飘忽,何路射旄头。
> 孤负男儿志,怅望故园愁。
> 梦中原,挥老泪,遍南州。
> 元龙湖海豪气,百尺卧高楼。
> 短发霜粘两鬓,清夜盆倾一雨,喜听瓦鸣沟。
> 犹有壮心在,付与百川流。
---
1.钓鳌客:典出《列子》,喻指胸怀大志者,此处作者自况
2.削迹种瓜侯:用秦亡后东陵侯邵平种瓜典故,暗喻政治失意
3.吴会:今苏州地区,南宋时属江南东路
4.旄头:星宿名,古代象征胡人势力,此处指金兵
5.元龙湖海豪气:引用陈登(字元龙)典故,对比自身壮志难酬
---
(逐联对应翻译)
我本是志向高远的钓鳌之人,如今却成了隐居种瓜的失意者。
重游吴地正值三伏酷暑,转眼已见五湖秋色。
耳中听闻时局动荡如风波摇荡,功名利禄于我如浮云,却无路请缨抗敌。
空负男儿报国之志,只能怅望故乡愁绪满怀。
梦中常见中原故土,老泪纵横洒遍江南。
虽怀陈元龙般的湖海豪情,却只能独卧高楼。
双鬓已如霜雪般斑白,夜雨倾盆时独爱听瓦沟鸣响。
唯有将未泯的壮心,托付给奔流的江河。
---
---
根据词中"来吴会"及"霜粘两鬓"语,应作于绍兴二十一年(1151年)前后,时作者因支持抗金被秦桧迫害,流寓江南已十余年。
---
1.风格定位:典型"放中含沉郁"的南渡词风,较苏轼《水调歌头》更显悲怆
2.流派影响:上承苏轼"诗为词"下启辛弃疾"以文为词"的创作手法
3.词史意义:现存最早的"追和"体《水调歌头》,开创了南宋爱国词唱和传统
---
1.地理意象:"五湖"实指太湖,又暗用范蠡泛舟典故,形成双重隐喻
2.身体书写:"短发霜粘""泪"的衰老意象,构成对"壮心"的反衬
3.后世评价:清人陈廷焯《白雨斋词话》评此词"慷慨悲凉,拔剑斫地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