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6:38:46     共 2521 浏览

一、原词呈现

词牌名:水调歌头

标题:追和(依韵酬和之作)

作者:南宋·张元干

原文

> 举手钓鳌客,削迹种瓜侯。

> 重来吴会三伏,行见五湖秋。

> 耳畔风波摇荡,身外功名飘忽,何路射旄头。

> 孤负男儿志,怅望故园愁。

> 梦中原,挥老泪,遍南州。

> 元龙湖海豪气,百尺卧高楼。

> 短发霜粘两鬓,清夜盆倾一雨,喜听瓦鸣沟。

> 犹有壮心在,付与百川流。

---

二、注释详解

1.钓鳌客:典出《列子》,喻指胸怀大志者,此处作者自况

2.削迹种瓜侯:用秦亡后东陵侯邵平种瓜典故,暗喻政治失意

3.吴会:今苏州地区,南宋时属江南东路

4.旄头:星宿名,古代象征胡人势力,此处指金兵

5.元龙湖海豪气:引用陈登(字元龙)典故,对比自身壮志难酬

---

三、白话译文

(逐联对应翻译)

我本是志向高远的钓鳌之人,如今却成了隐居种瓜的失意者。

重游吴地正值三伏酷暑,转眼已见五湖秋色。

耳中听闻时局动荡如风波摇荡,功名利禄于我如浮云,却无路请缨抗敌。

空负男儿报国之志,只能怅望故乡愁绪满怀。

梦中常见中原故土,老泪纵横洒遍江南。

虽怀陈元龙般的湖海豪情,却只能独卧高楼。

双鬓已如霜雪般斑白,夜雨倾盆时独爱听瓦沟鸣响。

唯有将未泯的壮心,托付给奔流的江河。

---

四、文学赏析

# 1. 结构艺术

  • 上阕:以"钓鳌客"与"种瓜侯"的强烈对比开篇,奠定悲慨基调
  • 下阕:"梦中原"字顿挫有力,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勾连
  • 结句:"百川流"意象既呼应"钓鳌"笔,又暗含壮志难酬的永恒遗憾

# 2. 修辞特色

  • 用典密度:全词12处用典,平均每句1典,体现"才学为词"的江西诗派影响
  • 时空交错:"三伏""湖秋"季候转换,强化光阴流逝的紧迫感
  • 感官描写:"鸣沟"的听觉细节,凸显诗人夜不能寐的忧思

---

五、历史背景

# 1. 创作时间推定

根据词中"来吴会"及"霜粘两鬓"语,应作于绍兴二十一年(1151年)前后,时作者因支持抗金被秦桧迫害,流寓江南已十余年。

# 2. 政治语境

  • 绍兴和议(1141年)后,南宋朝廷严禁主战言论
  • 张元干曾因作《贺新郎·送胡邦衡待制》遭除名
  • 本词中"何路射旄头"正是对政治高压的隐晦控诉

---

六、词学价值

1.风格定位:典型"放中含沉郁"的南渡词风,较苏轼《水调歌头》更显悲怆

2.流派影响:上承苏轼"诗为词"下启辛弃疾"以文为词"的创作手法

3.词史意义:现存最早的"追和"体《水调歌头》,开创了南宋爱国词唱和传统

---

七、延伸解读

1.地理意象:"五湖"实指太湖,又暗用范蠡泛舟典故,形成双重隐喻

2.身体书写:"短发霜粘""泪"的衰老意象,构成对"壮心"的反衬

3.后世评价:清人陈廷焯《白雨斋词话》评此词"慷慨悲凉,拔剑斫地"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