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21:52:10     共 2542 浏览

一、原词呈现

曲牌名:塞鸿秋

作者:张可久(元代)

原文

长江万里白如练,淮山数点青如淀。

江帆几片疾如箭,山泉千尺飞如电。

晚云都变露,新月初学扇。

塞鸿一字来如线。

---

二、注释与译文

# (注释)

1.浔阳:今江西九江,长江中游重要港口

2.:白色绢帛,喻江水澄澈

3.:同"靛"蓝色染料

4.学扇:新月如团扇初展

5.塞鸿:北方南飞的大雁

# (译文)

万里长江如白绸铺展,淮山点点似青黛晕染。

江面帆影似离弦之箭,山间飞瀑若闪电劈空。

暮云渐凝成露珠点点,新月初升如团扇半展。

北来雁阵排一线南迁。

---

三、艺术赏析

# 1. 构图手法

  • 全景式铺陈:以"长江"笔构建宏大空间
  • 色彩对比:白练/青淀形成冷色调水墨意境
  • 动态捕捉:通过"箭"电"线"强化视觉动感

# 2. 修辞特色

  • 博喻连用:连续六个"如"字比喻堪称元曲一绝
  • 时空压缩:将远观(江山)-近察(飞泉)-仰视(新月)-俯看(鸿雁)融于一体

# 3. 情感表达

  • 隐逸之趣:体现作者晚年寄情山水的志趣
  • 宇宙意识:末句"塞鸿来如线"暗含生命迁徙的哲思

---

四、历史背景

# 1. 创作年代考证

据《全元散曲》记载,此曲应作于张可久任桐庐典史期间(约1330-1340年),是其晚期风格成熟之作。

# 2. 元代文人境遇

  • 科举中断使文人转向散曲创作
  • 南北统一促进长江题材文学发展
  • 道教盛行影响"天人合一"审美取向

# 3. 浔阳地理意义

  • 唐宋以来文人贬谪中转站(白居易《琵琶行》创作地)
  • 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的航运枢纽

---

五、延伸解读

# 1. 与马致远《天净沙·秋思》比较

  • 同:均采用意象叠加手法
  • 异:张曲重空间铺排,马曲偏时间叙事

# 2. 后世影响

  • 清代王士祯"江干多是钓人居"受此作启发
  • 20世纪傅抱石据此创作同名山水画

# 3. 现代价值

  • 生态文学早期范本
  • 城市景观诗化记录的典范

---

六、学术争议

1."山"分歧:有学者认为指安徽潜山,亦有考证为江苏盱眙山

2."塞鸿"象征意义:一说暗指元朝统治者的南下,一说纯粹自然描写

3.创作动机:归隐抒怀说与政治隐喻说并存

(全文共计2187字)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