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解析
金陵凤凰台作为六朝胜迹,因南朝"百鸟朝凤"传说得名。李白选取此意象,既暗喻盛唐气象,又为历史兴衰的抒怀埋下伏笔。与崔颢《黄鹤楼》的命名逻辑相似,均以地标承载时空对话。
作者简介
李白(701-762)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唐代浪漫主义诗歌巅峰代表。此诗约作于天宝年间被"赐金还山",或流放夜郎赦归时期,是其七律中少见的规整之作,展现诗人从恣意奔放向沉郁顿挫的风格转变。
全诗原文
凤凰台上凤凰游,凤去台空江自流。
吴宫花草埋幽径,晋代衣冠成古丘。
三山半落青天外,二水中分白鹭洲。
总为浮云能蔽日,长安不见使人愁。
格律特征
首联注释
颔联典故
颈联地理
尾联隐喻
完整译文
凤凰台上曾有凤凰翱翔,如今凤去台空唯见长江奔流。
吴宫繁华埋没于荒草丛生的小径,东晋名士也只余坟冢古丘。
远处三山若隐若现于云霭之外,秦淮河被白鹭洲分割成两道清流。
总是因浮云遮蔽了太阳光辉,望不见长安令我满怀忧愁。
时空架构
诗歌构建三重时空维度:传说时代的凤凰来仪(神话时间)、六朝兴废(历史时间)、诗人登临时(现实时间),通过"江自流"成永恒与瞬息的辩证。
意象系统
情感脉络
表层是怀古伤今的普遍慨叹,深层则包含三重愁绪:对盛唐政局危机的忧虑(浮云蔽日)、个人仕途挫折的郁结(长安不见)、文明兴衰的哲学沉思(凤去台空)。
与《黄鹤楼》之辩
后世评价
明代王世懋《艺圃撷余》称其"魄夺人"清代沈德潜《唐诗别裁》则认为"云蔽日"之喻较崔诗"波江上"更具现实锋芒。
文化衍生
宋代张表臣《金陵凤凰台》延续李白"对象化"传统,清代孔尚任《桃花扇》直接将凤凰台作为南明覆灭的象征场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