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1:46:22     共 2527 浏览

一、诗作标题与作者背景

标题解析

金陵凤凰台作为六朝胜迹,因南朝"百鸟朝凤"传说得名。李白选取此意象,既暗喻盛唐气象,又为历史兴衰的抒怀埋下伏笔。与崔颢《黄鹤楼》的命名逻辑相似,均以地标承载时空对话。

作者简介

李白(701-762)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唐代浪漫主义诗歌巅峰代表。此诗约作于天宝年间被"赐金还山",或流放夜郎赦归时期,是其七律中少见的规整之作,展现诗人从恣意奔放向沉郁顿挫的风格转变。

二、原文呈现与结构分析

全诗原文

凤凰台上凤凰游,凤去台空江自流。

吴宫花草埋幽径,晋代衣冠成古丘。

三山半落青天外,二水中分白鹭洲。

总为浮云能蔽日,长安不见使人愁。

格律特征

  • 体裁:七言律诗(首句平起平收式)
  • 押韵:下平十一尤韵(游、流、丘、洲、愁)
  • 对仗:颔联"吴宫""代"、"""冠"颈联"山"对"二水"整严谨

三、逐联注释与白话译文

首联注释

  • 凤凰台:今南京凤凰山遗址,南朝宋文帝因凤凰翔集建台
  • 江自流:长江亘古流淌,反衬人事无常

颔联典故

  • 吴宫:三国孙吴建业宫苑,暗指孙权霸业成空
  • 晋代衣冠:东晋士族(如王导、谢安)墓葬,象征风流云散

颈联地理

  • 三山:南京西南长江边三峰,陆游《入蜀记》载其"杳霭有无中"
  • 白鹭洲:原秦淮河入江处沙洲,今已湮没

尾联隐喻

  • 浮云蔽日:典出《世说新语》,喻奸佞蒙蔽君主
  • 长安:代指朝廷,抒发政治失意之忧

完整译文

凤凰台上曾有凤凰翱翔,如今凤去台空唯见长江奔流。

吴宫繁华埋没于荒草丛生的小径,东晋名士也只余坟冢古丘。

远处三山若隐若现于云霭之外,秦淮河被白鹭洲分割成两道清流。

总是因浮云遮蔽了太阳光辉,望不见长安令我满怀忧愁。

四、艺术特色与深层赏析

时空架构

诗歌构建三重时空维度:传说时代的凤凰来仪(神话时间)、六朝兴废(历史时间)、诗人登临时(现实时间),通过"江自流"成永恒与瞬息的辩证。

意象系统

  • 自然意象:江流、三山、白鹭洲构成宏阔背景
  • 人文意象:凤凰台、吴宫、衣冠冢承载历史重量
  • 政治意象:浮云、日、长安构建隐喻网络

情感脉络

表层是怀古伤今的普遍慨叹,深层则包含三重愁绪:对盛唐政局危机的忧虑(浮云蔽日)、个人仕途挫折的郁结(长安不见)、文明兴衰的哲学沉思(凤去台空)。

五、比较研究与文化影响

与《黄鹤楼》之辩

  • 同:均采用"昔-今"对比框架,押尤韵,末句以""结
  • 异:崔诗侧重乡愁与时空浩渺,李诗更强调政治批判,颈联写景更具空间层次感

后世评价

明代王世懋《艺圃撷余》称其"魄夺人"清代沈德潜《唐诗别裁》则认为"云蔽日"之喻较崔诗"波江上"更具现实锋芒。

文化衍生

宋代张表臣《金陵凤凰台》延续李白"对象化"传统,清代孔尚任《桃花扇》直接将凤凰台作为南明覆灭的象征场景。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·上一条:《登楼》——杜甫 | ·下一条:《登高》-- 杜甫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