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新闻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/8/29 15:45:59       共计:2524 浏览

一、诗经原文

```

驷驖孔阜,六辔在手。

公之媚子,从公于狩。

奉时辰牡,辰牡孔硕。

公曰左之,舍拔则获。

游于北园,四马既闲。

輶车鸾镳,载猃歇骄。

```

二、词句注释

1.驷驖:四匹赤黑色的马

2.孔阜:非常高大壮实

3.六辔:六条马缰绳(古代四马驾车,外侧两马各一辔,内侧两马各双辔)

4.媚子:宠爱的臣子

5.辰牡:按季节献祭的雄性猎物

6.輶车:轻便的猎车

7.猃歇骄:长嘴猎犬(猃)与短嘴猎犬(歇骄)

三、白话译文

四匹黑马高大雄壮,六条缰绳握在手上。

秦公宠信的臣子们,跟随君主狩猎围场。

献祭的雄兽按时供奉,这些猎物肥硕非常。

秦公下令向左包抄,箭离弓弦猎物即亡。

狩猎完毕游历北园,四马步伐从容安闲。

轻车鸾铃马衔作响,猎犬在车满载归还。

四、文学赏析

1.叙事结构

采用三章递进式描写,首章写整装出发,次章写狩猎场景,末章写归途闲适,形成完整的时空叙事链。

2.艺术手法

  • 动态描写:"拔则获"四字浓缩射猎过程
  • 感官渲染:视觉(驷驖孔阜)、听觉(鸾镳)、触觉(六辔在手)的多维呈现
  • 对比运用:狩猎时的紧张与归途的悠闲形成张力

3.情感表达

通过"子"孔硕"等词展现君主威仪与群体协作,隐含对有序社会的赞美。

五、历史背景

1.创作时期

学界普遍认为属《秦风》,反映春秋早期秦国贵族田猎文化。据《毛诗序》载:"驷驖》,美襄公也。"2.社会镜像

  • 田猎的双重性:既是军事演练,也是祭祀准备
  • 车马制度:四马一车的配置体现贵族等级
  • 人犬协作:反映早期狩猎经济残余

3.地理特征

"园"可能指秦国早期都邑(今甘肃礼县)附近的皇家苑囿,与《石鼓文》记载的"天子苑"印证。

六、文化延伸

1.名物考证

  • "鸾镳"马衔两端的鸾铃,与西周车马器考古发现一致
  • "猃歇骄"种记载,是中国最早的猎犬分类文献

2.后世影响

  • 李白《行行游且猎篇》"鞭拂雪挥鸣鞘"用狩猎意象
  • 清代考据学派王引之《经义述闻》专章讨论"牡"释义

3.现代解读

生态批评视角下,可视为早期人与自然关系的诗性记录,其中"牡"暗含可持续狩猎意识。

七、学术争议

1. 作者归属问题:

有学者根据用词习惯推测为秦国史官所作,反对"氏"传统说法

2. "媚子"释义分歧:

- 郑玄笺注解为"贤臣"

- 闻一多《诗经通义》考证为"嬖臣"

- 当代学者提出或指"媚兽的驯兽师"3. 创作目的探讨:

除赞颂君主外,郭沫若认为含有训练军队的实用功能记载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·上一条:《駉》--无名氏 | ·下一条:《驺虞》——无名氏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