```
驷驖孔阜,六辔在手。
公之媚子,从公于狩。
奉时辰牡,辰牡孔硕。
公曰左之,舍拔则获。
游于北园,四马既闲。
輶车鸾镳,载猃歇骄。
```
1.驷驖:四匹赤黑色的马
2.孔阜:非常高大壮实
3.六辔:六条马缰绳(古代四马驾车,外侧两马各一辔,内侧两马各双辔)
4.媚子:宠爱的臣子
5.辰牡:按季节献祭的雄性猎物
6.輶车:轻便的猎车
7.猃歇骄:长嘴猎犬(猃)与短嘴猎犬(歇骄)
四匹黑马高大雄壮,六条缰绳握在手上。
秦公宠信的臣子们,跟随君主狩猎围场。
献祭的雄兽按时供奉,这些猎物肥硕非常。
秦公下令向左包抄,箭离弓弦猎物即亡。
狩猎完毕游历北园,四马步伐从容安闲。
轻车鸾铃马衔作响,猎犬在车满载归还。
1.叙事结构:
采用三章递进式描写,首章写整装出发,次章写狩猎场景,末章写归途闲适,形成完整的时空叙事链。
2.艺术手法:
3.情感表达:
通过"子"孔硕"等词展现君主威仪与群体协作,隐含对有序社会的赞美。
1.创作时期:
学界普遍认为属《秦风》,反映春秋早期秦国贵族田猎文化。据《毛诗序》载:"驷驖》,美襄公也。"2.社会镜像:
3.地理特征:
"园"可能指秦国早期都邑(今甘肃礼县)附近的皇家苑囿,与《石鼓文》记载的"天子苑"印证。
1.名物考证:
2.后世影响:
3.现代解读:
生态批评视角下,可视为早期人与自然关系的诗性记录,其中"牡"暗含可持续狩猎意识。
1. 作者归属问题:
有学者根据用词习惯推测为秦国史官所作,反对"氏"传统说法
2. "媚子"释义分歧:
- 郑玄笺注解为"贤臣"
- 闻一多《诗经通义》考证为"嬖臣"
- 当代学者提出或指"媚兽的驯兽师"3. 创作目的探讨:
除赞颂君主外,郭沫若认为含有训练军队的实用功能记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