曲牌:庆东原(双调)
作者:乔吉(1280-1345),字梦符,号笙鹤翁,元代著名散曲家
原文:
> 云鬟雾鬓胜堆鸦,
> 浅露金莲簌绛纱,
> 不比等闲墙外花。
> 骂你个俏冤家,
> 一半儿难当一半儿耍。
1.云鬟雾鬓:形容女子发髻蓬松如云,鬓发轻柔似雾
2.堆鸦:比喻乌黑浓密的头发,典出《诗经·卫风·硕人》"螓首蛾眉"3.金莲:特指女子缠足,元代已形成"三寸金莲"
4.簌绛纱:绛色纱衣随步摆动发出的细微声响
5.墙外花:暗指青楼女子,与闺阁女子形成对比
(韵文版)
如云发髻胜鸦羽,
绛纱裙摆露金莲,
非是寻常风尘艳。
娇嗔骂声冤家俏,
半是羞恼半戏言。
(散文版)
这位佳人的云鬓比鸦羽更显蓬松柔美,微微露出纱裙下的三寸金莲,绝非那些寻常的墙外野花可比。她娇嗔地骂着"俏冤家"那神态一半是难以招架的羞恼,一半是打情骂俏的嬉戏。
全曲呈现元代特有的"子风流":
1.社会语境
元代科举中断(1313年方恢复),文人多混迹勾栏,乔吉终身未仕,其散曲多反映市井生活。此曲创作约在1320年代,正值元杂剧鼎盛期。
2.文学流变
该曲体现元代散曲"俗为雅"的创作倾向:
1.与关汉卿对比
乔吉笔下的女性更具书卷气,而关汉卿塑造的赵盼儿等形象更泼辣果敢。
2.后世影响
明代冯梦龙《挂枝儿》中"儿推辞一半儿肯"受此曲启发,清代纳兰性德《浣溪沙》"半怯春寒半宜晴"亦见传承。
1.主旨解读
有学者认为此曲反映文人狎妓之风(徐朔方《元代文学史》),也有观点主张是夫妻闺趣(邓绍基《元曲鉴赏辞典》)。
2.版本差异
《阳春白雪》版本末句作"儿难当一半儿耍"《太平乐府》收录为"一半儿推辞一半儿肯"存在文本流变现象。
1.戏曲改编
2012年北方昆曲剧院曾改编此曲为折子戏,强化了"里秋千墙外道"戏剧冲突。
2.当代诠释
台湾学者曾永义指出,此曲体现的"欲说还休"模式,仍见于现代流行歌词创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