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21:52:12     共 2528 浏览

一、曲牌与原文

曲牌:庆东原(双调)

作者:乔吉(1280-1345),字梦符,号笙鹤翁,元代著名散曲家

原文

> 云鬟雾鬓胜堆鸦,

> 浅露金莲簌绛纱,

> 不比等闲墙外花。

> 骂你个俏冤家,

> 一半儿难当一半儿耍。

二、词句注释

1.云鬟雾鬓:形容女子发髻蓬松如云,鬓发轻柔似雾

2.堆鸦:比喻乌黑浓密的头发,典出《诗经·卫风·硕人》"螓首蛾眉"3.金莲:特指女子缠足,元代已形成"三寸金莲"

4.簌绛纱:绛色纱衣随步摆动发出的细微声响

5.墙外花:暗指青楼女子,与闺阁女子形成对比

三、白话译文

(韵文版)

如云发髻胜鸦羽,

绛纱裙摆露金莲,

非是寻常风尘艳。

娇嗔骂声冤家俏,

半是羞恼半戏言。

(散文版)

这位佳人的云鬓比鸦羽更显蓬松柔美,微微露出纱裙下的三寸金莲,绝非那些寻常的墙外野花可比。她娇嗔地骂着"俏冤家"那神态一半是难以招架的羞恼,一半是打情骂俏的嬉戏。

四、文学赏析

# 1. 艺术特色

  • 视听通感:通过"簌绛纱"的听觉描写与"金莲"的视觉意象,构建多维审美空间
  • 矛盾修辞:"当"与"耍"的并置,精准捕捉恋爱中女子的微妙心理
  • 雅俗融合:既用"鬟雾鬓"的文人雅语,又采"冤家"市井俚语

# 2. 情感表达

全曲呈现元代特有的"子风流":

  • 上阕静态描写突出女子仪态之美
  • 下阕动态对话展现情感张力
  • 结尾"儿"句式体现元曲特有的诙谐情趣

五、历史背景

1.社会语境

元代科举中断(1313年方恢复),文人多混迹勾栏,乔吉终身未仕,其散曲多反映市井生活。此曲创作约在1320年代,正值元杂剧鼎盛期。

2.文学流变

该曲体现元代散曲"俗为雅"的创作倾向:

  • 继承宋词婉约传统
  • 吸收杂剧对白技巧
  • 开创"一半儿"体式(后发展为固定曲牌)

六、比较研究

1.与关汉卿对比

乔吉笔下的女性更具书卷气,而关汉卿塑造的赵盼儿等形象更泼辣果敢。

2.后世影响

明代冯梦龙《挂枝儿》中"儿推辞一半儿肯"受此曲启发,清代纳兰性德《浣溪沙》"半怯春寒半宜晴"亦见传承。

七、学术争议

1.主旨解读

有学者认为此曲反映文人狎妓之风(徐朔方《元代文学史》),也有观点主张是夫妻闺趣(邓绍基《元曲鉴赏辞典》)。

2.版本差异

《阳春白雪》版本末句作"儿难当一半儿耍"《太平乐府》收录为"一半儿推辞一半儿肯"存在文本流变现象。

八、文化延伸

1.戏曲改编

2012年北方昆曲剧院曾改编此曲为折子戏,强化了"里秋千墙外道"戏剧冲突。

2.当代诠释

台湾学者曾永义指出,此曲体现的"欲说还休"模式,仍见于现代流行歌词创作。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