采药童,乘鸾客。> 怨感刘郎下天台。> 春风再到人何在?> 桃花又见一年开。> 往事如烟,新愁似海。--- 二、注释与译文# ...">
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21:52:09     共 2530 浏览

一、原曲呈现

曲牌名:四块玉

作者:马致远(约1250-1321),元代著名杂剧家、散曲作家,"元曲四大家"

原文

> 采药童,乘鸾客。

> 怨感刘郎下天台。

> 春风再到人何在?

> 桃花又见一年开。

> 往事如烟,新愁似海。

---

二、注释与译文

# (注释)

1.采药童:指东汉刘晨、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仙的典故

2.乘鸾客:道教指得道飞升之人,此处暗喻仙女

3.刘郎:特指刘晨,后成为凡人遇仙的代称

4.春风再到:化用唐崔护"人面不知何处去,桃花依旧笑春风"

# (白话译文)

那采药的少年,本是遇仙的幸运儿。

可叹刘晨为何要离开仙境重返凡尘?

当春风再度吹拂时,昔人已无处寻觅,

唯有山桃花年复一年绽放如旧。

前尘往事飘散如烟,新生的愁绪却似大海般深广。

---

三、文学赏析

# 1. 意象构建

  • 双重时空对照:通过"桃花又开"的循环意象与"何在"的永恒追问,形成仙境/人间、永恒/短暂的张力
  • 色彩象征:桃花意象既承袭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的避世理想,又暗含李贺"乱落如红雨"的凄美

# 2. 艺术特色

  • 典故新用:将刘阮遇仙传说从志怪题材升华为存在主义思考
  • 数字修辞:"""海"形成时间量级的强烈对比
  • 音乐性:末句"""仄声韵,强化抑郁难抒的情绪

---

四、历史背景探源

# 1. 创作语境

  • 马致远晚年作品,反映元代知识分子在"儒十丐"制度下的精神困境
  • 天台山在元代道教全真派影响下,成为文人精神寄托的符号

# 2. 文学传承

  • 与同时期乔吉《折桂令·荆溪即事》形成"仙境-尘世"的互文对话
  • 对后世《牡丹亭》"游园惊梦"时空处理产生启发

---

五、跨文化解读

1.与但丁《神曲》比较

  • 同具"离世-回归-追忆"结构
  • 东方"桃花源"西方"伊甸园"彼岸想象差异

2.日本能剧《羽衣》参照

均涉及"永隔"题,但马作更强调知识分子的自觉痛苦

---

六、学术争议

1.主题分歧

- 王季思《元散曲选注》认为表达"仙幻灭"

- 吴梅《顾曲麈谈》解读为"对元蒙统治的隐喻反抗"2.文本校勘

明代《雍熙乐府》版本末句作"愁似海"而《阳春白雪》本作"闲愁似海"体现不同编者的接受差异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