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元二十二年(734年),33岁的王维结束济州司仓参军任期,选择归隐嵩山。这一时期,唐玄宗频繁驻跸东都洛阳,嵩山作为洛阳近郊的"中岳"成为文人隐逸的理想场所。王维在嵩山建有"辋川别业"山水诗创作由此进入成熟期,《归嵩山作》正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。
原文:
```
清川带长薄,车马去闲闲。
流水如有意,暮禽相与还。
荒城临古渡,落日满秋山。
迢递嵩高下,归来且闭关。
```
注释:
1.长薄:绵延的草木丛生地。《楚辞·招魂》有"路贯庐江兮左长薄"
2.闲闲:从容舒缓貌,典出《诗经·魏风》"十亩之间兮,桑者闲闲兮"3.迢递:高远貌,嵩山主峰海拔1492米,为五岳中地势最险峻者
4.闭关:双关语,既指关闭山门,亦暗含禅宗"闭门即深山"修行境界
首联"清川带长薄,车马去闲闲"
以工笔勾勒移动画卷:清澈的颍水如银带缠绕嵩山麓的密林,车马缓行于蜿蜒山道。"带"化静为动,赋予自然以织造之美;"闲"叠词运用,既摹车马徐行之态,又显诗人超然心境。
颔联"流水如有意,暮禽相与还"
运用拟人修辞:流水似解诗人归隐之志,暮禽结伴归巢形成视觉呼应。此处暗合陶渊明《饮酒》"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",但王维更强调物我交融的禅悦体验。
颈联"城临古渡,落日满秋山"
视角突变:荒废的城垣与古老渡口构成历史坐标,秋日斜晖为山峦披上金色纱衣。冷暖色调碰撞中,"满"将光影动态固化,形成杜甫所谓"淋漓障犹湿"绘画效果。
尾联"递嵩高下,归来且闭关"
"迢递"写山势峻拔,又喻修行之路漫长;"闭关"二字收束全篇,昭示诗人从政治失意转向精神修炼的决心。这种"双隐"的模式,开创了后世文人"吏隐"传统的先河。
1.诗画互通:苏轼评"摩诘之诗,诗中有画"本诗前六句可对应六幅水墨小品:清川图、车马行旅图、流水暮禽图、荒城古渡图、秋山落日图、嵩山远眺图
2.时空建构:通过"车马去闲闲→暮禽还→落日满→闭关"链条,与"川→荒城→嵩高"推移,形成立体叙事结构
3.禅意表达:"流水有意"暮禽相还"体现《金刚经》"无所住而生其心"的般若智慧,物象皆成佛性载体
该诗标志中国山水诗的重要转向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