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21:52:10     共 2530 浏览

曲名与原文

【南吕】四块玉·客中九月

*作者:张可久*

落帽风,登高酒,

人远天涯碧云秋,

雨荒篱下黄花瘦。

愁又愁,楼上楼,九月九。

---

注释与译文

1.注释

  • 落帽风:典出《晋书·孟嘉传》,重阳宴饮时孟嘉帽被风吹落而不觉,后喻名士风流。此处暗含羁旅之寂。
  • 雨荒篱下:化用陶渊明"菊东篱下",反写菊花在冷雨中凋残的凄凉。
  • 楼上楼:双重空间叠加,既指实景登高,又喻愁绪层层堆积。

2.白话译文

秋风卷落游子帽,重阳酒盏握在手,

漂泊天涯望断碧空如洗的深秋,

冷雨摧折篱畔菊瓣渐消瘦。

愁上叠愁,独登高楼复上楼,

恰是九九重阳时候。

---

文学赏析

1.意象系统

  • 时空交织:通过"九"特定节令与""楼上"的空间延展,构建游子立体时空困境。
  • 反差修辞:"登高酒"欢愉与"黄花瘦"的萧瑟形成强烈情感张力。

2.艺术特色

  • 炼字精妙:"瘦"既状菊姿,又暗喻诗人形销骨立的羁旅状态,体现元曲"俗为雅"风格。
  • 结构呼应:末句"九"与首句"落帽风"节日闭环,强化"每逢佳节倍思亲"。

---

历史背景

1.创作语境

元代文人普遍面临仕途困顿,张可久长期任小吏辗转江南,此曲作于其客居异乡期间,反映元代下层文人的生存困境。

2.曲牌流变

《四块玉》属南吕宫短章小令,张可久突破关汉卿、马致远的市井风格,赋予其文人化的典雅表达,该作被视为元曲"清丽派"。

---

延伸解读

1.重阳母题发展

较之王维"遍插茱萸少一人"的直抒胸臆,本曲以"荒黄花"的隐喻继承宋代婉约词风,体现元曲对唐诗宋词的承继与革新。

2.后世影响

清代朱彝尊《曝书亭集》中"帘乱烛影,秋雨病黄花"受此曲意象启发,印证其跨时代的艺术生命力。

3.对比阅读

与马致远《四块玉·浔阳江》同写羁旅:

- 马作以"女琵琶"苍凉,张曲以"碧云秋"显空灵,呈现元曲风格多样性。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