```
东方未明,颠倒衣裳。颠之倒之,自公召之。
东方未晞,颠倒裳衣。倒之颠之,自公令之。
折柳樊圃,狂夫瞿瞿。不能辰夜,不夙则莫。
```
1.东方未明:黎明前天色未亮之时
2.颠倒衣裳:匆忙中穿错衣裤(古时"衣"指上衣,""下裙)
3.自公召之:因官府征召而慌乱
4.未晞:同"明"指天未破晓
5.折柳樊圃:折断柳枝围菜园(反映劳役繁重)
6.狂夫瞿瞿:监工瞪眼监视的凶相
7.不夙则莫:不是起得太早就是睡得太晚(""""### 三、白话译文
```
天还未亮透,慌忙穿错衣裳。衣裤正反乱穿,只因官差催得慌。
东方未露晨光,上下衣物穿反。颠来倒去忙乱,官府命令难抗。
砍柳围园手不停,监工瞪眼似虎狼。昼夜作息全混乱,不是早起就晚躺。
```
1.社会制度:反映西周"野制"庶民的义务劳役制度
2.创作年代:学界推测为西周中晚期(约公元前9世纪)
3.地域特征:属《齐风》,体现齐国盐铁业发达导致的繁重徭役
4.政治隐喻:《毛诗序》认为"刺无节也"讽朝廷征调无度
1.主题分歧
2."夫"身份考
3.劳动性质考证
1.成语衍生:"颠倒衣裳"形容忙乱的经典典故
2.后世化用:杜甫《早发》"夫问盥栉,暮颜靦青镜"受此诗影响
3.现代阐释:被视作中国古代最早的"加班文学"代表作
对比维度 | 《东方未明》 | 《诗经·七月》 |
---|---|---|
劳役类型 | 突发性征召 | 季节性农事 |
时间压迫 | 昼夜混乱 | 按月令安排 |
反抗意识 | 隐性控诉 | 直接揭露 |
1.历史镜鉴:提醒执政者需合理制定劳役政策
2.文学价值:开创了"见大"主义创作手法
3.人文关怀:早期关注劳动者生存状态的珍贵文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