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新闻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/8/29 16:13:02       共计:2525 浏览

一、原文呈现

篇名:渔父

作者:屈原(战国时期楚国诗人)

原文

屈原既放,游于江潭,行吟泽畔,颜色憔悴,形容枯槁。渔父见而问之曰:"子非三闾大夫与?何故至于斯?"

屈原曰:"举世皆浊我独清,众人皆醉我独醒,是以见放。"

渔父曰:"人不凝滞于物,而能与世推移。世人皆浊,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?众人皆醉,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?何故深思高举,自令放为?"

屈原曰:"吾闻之,新沐者必弹冠,新浴者必振衣;安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?宁赴湘流,葬于江鱼之腹中。安能以皓皓之白,而蒙世俗之尘埃乎?"渔父莞尔而笑,鼓枻而去,乃歌曰:"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缨;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吾足。"遂去,不复与言。

---

二、注释解析

1.既放:已被放逐

2.三闾大夫:屈原曾任官职,主管楚国王族事务

3.淈其泥:搅浑泥水,喻同流合污

4.餔其糟:吃酒糟,指随波逐流

5.歠其醨:饮薄酒,象征妥协

6.察察:洁净的样子

7.汶汶:污浊的样子

8.鼓枻:划动船桨

---

三、白话译文

屈原遭流放后,在江边徘徊吟诵,面容憔悴。渔夫认出他问道:"您不是三闾大夫吗?为何沦落至此?"

屈原答:"皆污浊唯我清白,众人皆昏醉唯我清醒,因此被放逐。"

渔夫劝道:"圣人不应固执己见,而要顺应时势。既然世道浑浊,何不随波逐流?众人沉醉,何不也浅酌薄饮?何必坚守高洁自招放逐?"屈原正色道:"洗头要弹冠,刚沐浴要振衣,岂能让清白之身沾染污秽?宁愿投江葬身鱼腹,也不让皓白之质蒙受世俗尘埃。"渔夫微笑摇桨离去,唱道:"清水可洗帽缨,浊水可洗双足。"终不复言。

---

四、文学赏析

1.对话体结构:通过渔父与屈原的问答,展现两种处世哲学的对立

2.意象运用


  • "沧浪之水"象征社会环境
  • "沐者弹冠"比喻人格修养


    3.修辞特色

  • 对比手法:"浊"醉醒"二元对立
  • 隐喻系统:以洗涤动作喻示道德选择

---

五、历史背景

1.创作时期:约作于屈原二次流放期间(前292-前278年)

2.政治环境


  • 楚国郢都即将被秦军攻破
  • 楚怀王囚死秦国,顷襄王昏庸


    3.思想交锋

  • 儒家"杀身成仁" vs 道家"光同尘"
  • 反映战国末期士人的精神困境

---

六、学术争议

1.作者真伪:部分学者认为系汉代人伪托


  • 证据:篇末"渔父歌"与《孟子·离娄》所载相近


    2.渔父身份

  • 隐士说:道家思想的代言人
  • 虚构说:屈原内心矛盾的投射

---

七、文化影响

1.成语溯源

- "濯缨濯足"渔父之歌

- "众人皆醉"成为经典典故

2.艺术再创作

- 历代画家多以此为题作《渔父图》

- 苏轼曾改写为《渔父》四首

3.现代价值

- 知识分子的气节象征

- 个体与社会的永恒命题
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·上一条:《招魂》--宋玉 | ·下一条:《离骚》--屈原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