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新闻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/8/29 15:46:00       共计:2523 浏览

一、诗经原文

```

肃肃鸨羽,集于苞栩。王事靡盬,不能蓺稷黍。父母何怙?悠悠苍天!曷其有所?

肃肃鸨翼,集于苞棘。王事靡盬,不能蓺黍稷。父母何食?悠悠苍天!曷其有极?

肃肃鸨行,集于苞桑。王事靡盬,不能蓺稻粱。父母何尝?悠悠苍天!曷其有常?

```

二、词句注释

1.肃肃:鸟羽振动声

2.鸨(bǎo):涉禽类鸟,不善栖木

3.苞栩/苞棘/苞桑:丛生的柞树/酸枣树/桑树

4.靡盬(gǔ):无止息

5.蓺(yì):种植

6.怙(hù):依靠

7.:何时

三、白话译文

```

沙沙作响的鸨鸟羽,落在柞树丛中。官差徭役无休止,无法耕种稷和黍。年迈父母靠谁养?苍天啊苍天!何时能得安身处?

扑棱棱的鸨鸟翅,停在酸枣树上。官府差事没尽头,不能播种黍和稷。双亲以何为食粮?苍天啊苍天!苦难何时到终极?

成行的鸨鸟振羽声,歇在桑树丛里。王室劳役不停歇,稻粱庄稼难培育。父母拿什么充饥?苍天啊苍天!生活何时复常理?

```

四、文学赏析

1.结构艺术

采用重章叠句形式,三章仅替换关键动词(羽→翼→行)和植物名(栩→棘→桑),通过意象递进强化主题。鸨鸟不适栖树的特性,隐喻百姓难以承受的劳役负担。

2.修辞特色

  • 比兴手法:以鸨鸟反常栖木起兴,引出民生疾苦
  • 呼告修辞:三次"苍天"呐喊,情感张力逐章递增
  • 设问句式:"父母何怙/食/尝"强烈质问链

3.情感表达

通过"蓺稷黍→黍稷→稻粱"农作物升级,展现生存危机加剧;"有所→有极→有常"终极追问,体现从空间安顿到时间永恒的诉求升华。

五、历史背景

1.创作年代

据《毛诗序》考证,当属唐风,反映春秋时期晋地(今山西)的社会状况。周代"国野制",庶民需承担"师田行役"等徭役,农时被占导致"废民时"严重。

2.赋税制度

《周礼·地官》载"九赋"九功"制度,基层农民除田税外还需服力役。青铜器铭文如《兮甲盘》"政司成周四方积"物资征调的普遍性。

3.鸨鸟意象考

《埤雅》载:"鸨性不木栖"玄笺注:"鸨之性不树止,今乃树止,民之性不乐劳役,今乃劳役。"古人观察自然现象与人事对应的哲学思维。

六、学术争议

1.作者身份

方玉润《诗经原始》认为属"闾阎呻吟之作"学者余冠英推测为基层胥吏所作,因其对农事和官僚体系均有深刻认知。

2."王事"

传统注疏解为王室徭役,当代出土文献研究表明,春秋中期诸侯国已普遍滥用征调权,此处可能指晋国公室劳役。

3.末章递进关系

钱钟书《管锥编》指出:"由稷黍而稻粱,非仅作物之变,实见苛政之升级"统治阶级需求层次的上移。

七、文化影响

1.文学传承

杜甫《兵车行》"纵有健妇把锄犁,禾生陇亩无东西"、白居易《杜陵叟》"桑卖地纳官租",皆承袭其批判现实主义精神。

2.哲学启示

儒家解经强调"而不怒"的中和之美,朱熹《诗集传》评:"困于征役而作是诗,然其词气忠厚而不迫。"3.现代价值

2023年山西考古发现战国竹简《役令篇》,记载力役豁免制度,印证《鸨羽》反映的社会问题具有历史延续性。

(AI生成)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·上一条:《鸤鸠》--无名氏 | ·下一条:《鸱鸮》--无名氏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