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21:52:13     共 2525 浏览

一、原曲呈现

曲牌名:普天乐(中吕宫调)

作者:张可久(约1270-1348,字伯远,号小山)

原文

```

晚天长,秋水苍。山腰落日,雁背斜阳。

璧月词,朱唇唱。犹记当年兰舟上,

酒西风泪湿罗裳。钗分凤凰,杯斟鹦鹉,人拆鸳鸯。

```

二、注释与译文

1. 字词注释

  • 璧月词:典出《陈书》"璧月夜夜满,琼树朝朝新"喻华美词章
  • 钗分凤凰:古时夫妻离别分钗为信,此处化用白居易《长恨歌》"钗留一股合一扇"
  • 鹦鹉杯:唐代南海所贡酒器,见《岭表录异》,代指饯别之酒

2. 白话译文

暮色中的天空显得格外悠远,秋日江水苍茫。落日悬挂山腰,雁群驮着余晖飞翔。

当年她朱唇轻启,唱着为我写的华美词章。还记得西风里兰舟送别,泪水沾湿了她的衣裳。

凤凰金钗被拆成两半,鹦鹉杯中斟满离殇,恩爱鸳鸯终被拆散天各一方。

三、文学赏析

1. 意象体系建构

  • 时空对照:以"晚天/秋水"的广漠空间对比"/杯"的微小物件,强化孤独感
  • 色彩修辞:"朱唇"璧月"的明艳与""阳"昏黄形成情感张力

2. 艺术特色

  • 鼎足对运用:末三句工整的鼎足对(凤凰钗、鹦鹉杯、鸳鸯人),构成离别场景的蒙太奇
  • 声韵设计:全曲押""(苍/阳/裳/鸯),绵长尾音暗合愁绪不绝

3. 情感表达

通过"当年兰舟"的追忆与"拆鸳鸯"对比,展现元代文人漂泊生涯中的普遍离愁,较之唐宋闺怨诗更具时代沧桑感。

四、历史背景

1. 创作语境

元仁宗延祐年间(1314-1320),张可久辗转江浙做小吏,此曲应作于其任职绍兴路时。元代废除科举致文人沉沦下僚,曲中"西风泪"含士人集体失意。

2. 曲体演变

《普天乐》本为宋代民间曲牌,张可久将其雅化:

  • 保留俚曲的七字句节奏(如"山腰落日"
  • 融入词体炼字技巧("雁背斜阳"的"背"字动态捕捉)

3. 版本考据

现存最早见于《乐府新编阳春白雪》(元刊本),第三句有异文作"衔落日"现行版本多从明人《雍熙乐府》所录。

五、延伸解读

1. 同类作品比较

  • 关汉卿《沉醉东风》:"的天南地北,霎时间月缺花飞"——直白激烈
  • 本曲"雁背斜阳"——含蓄蕴藉,体现张氏"丽派"

2. 后世影响

明代梁辰鱼《江东白苎》仿此曲结构,清人朱彝尊《曝书亭集》评:"小山乐府,裁云缝月之妙,在'雁背'二字中尽见。"

3. 现代诠释

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"隔与不隔"观照下,此曲""斜阳"等意象构成"隔"之境,而"月词"典则属"隔"之美,体现元曲雅俗交融特性。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