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1:46:18     共 2527 浏览

诗文标题解析

"出塞"乐府旧题,属《横吹曲辞》,多描写边塞战事与戍边生活。王昌龄以此为题,既延续汉魏乐府传统,又赋予盛唐特有的雄浑气象。标题中""既指物理边关(如阴山、玉门关),更隐喻战争与和平的永恒命题。

---

作者简介

王昌龄(698-757),字少伯,京兆长安人,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。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,曾任校书郎、龙标尉,世称"王龙标"或"诗家夫子"其七绝成就极高,与李白并称"七绝圣手"现存边塞诗二十余首,《出塞》二首为其巅峰之作。

---

原文呈现

《出塞》其一

秦时明月汉时关,

万里长征人未还。

但使龙城飞将在,

不教胡马度阴山。

《出塞》其二(补充)

骝马新跨白玉鞍,

战罢沙场月色寒。

城头铁鼓声犹震,

匣里金刀血未干。

---

注释与译文

# 重点注释

1.互文见义:"秦时明月汉时关"为"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"时空的延续性。

2.龙城飞将:一说指西汉名将李广(匈奴称"将军"),另说为卫青奇袭龙城事,此处代指良将。

3.阴山:今内蒙古中部山脉,汉代匈奴南侵必经之地。

# 白话译文

其一:

秦汉时的明月依旧照耀着边关,

万里征战的将士至今未归还。

倘若仍有李广那样的名将镇守,

绝不让胡人铁骑越过阴山南犯。

其二:

战马新配白玉鞍鞯,

血战后的沙场月色凄寒。

城头战鼓余音仍在震荡,

鞘中宝刀血迹尚未风干。

---

艺术赏析

# 1. 时空交织的史诗感

首句以""塞"意象,通过互文手法将秦汉与大唐勾连,形成"战争从未停止"纵深感。明月成为跨越千年的见证者,关隘则化为永恒的战事符号。

# 2. 双重情感张力

  • 悲悯情怀:"人未还"字凝练万千家庭悲剧,与""形成空间上的强烈对比。
  • 英雄气概:后两句陡然转折,以"飞将"山"构筑精神防线,展现盛唐的战争自信。

# 3. 战争美学的凝练表达

其二通过"鞍"寒"血未干"等冷色调意象,以瞬间场景概括战争全貌,视觉与听觉交织,堪称"诗中的蒙太奇"。

---

扩展说明

# 历史背景

创作于开元年间(713-741),时值唐玄宗经营西域、北伐契丹之际。诗人虽未亲历战场,但通过府兵制改革与边患频仍的社会现实,折射人民对和平的渴望。

# 文学地位

明代李攀龙推《出塞》其一为"七绝压卷之作"因其兼具:

  • 思想性:反战主题与卫国豪情的辩证统一
  • 艺术性:28字涵盖时空、情景、议论三重维度。

# 对比阅读

诗人作品核心差异
王之涣《凉州词》侧重塞外苍凉
高适《燕歌行》揭露军中腐败
王昌龄《出塞》聚焦历史反思

---

教学启示

1.互文手法教学:可通过对比"烟笼寒水月笼沙"杜牧)等案例,理解古典诗歌的语法创新。

2.战争观讨论:引导学生思考"使龙城飞将在"中隐含的"以战止战"。

3.跨学科链接:结合唐朝疆域图与阴山地形图,深化地理要素对诗意的理解。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·上一条:《出塞》-- 王之涣 | ·下一条:《列女操》-- 孟郊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