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21:52:14     共 2524 浏览

一、原始文本

曲牌:梧叶儿(又名"秋令"

作者:张可久(约1270-1348后)

原文

```

草团标正对山凹,

山竹炊粳山水煎茶。

山芋山薯,山葱山韭,山果山花。

山溜响冰敲月牙,

扫山云惊散林鸦。

山色元佳,山景堪夸。

山外晴霞,山下人家。

```

二、注释考释

1.草团标:茅草屋顶的圆形标记,指代隐士居所。《鹤林玉露》载"结草为团标"此物

2.山竹炊粳:用山中竹子作炊具煮粳米,典出《齐民要术》"釜"记载

3.山溜响冰:化用王维《山中》"清泉石上流"意象,元代口语称冰柱为"冰"

4.扫山云:云雾掠过山脊的动态描写,与关汉卿《单刀会》"云敛晴空"形成时代互文

三、白话译解

(韵文转译)

草庐正对幽深的山坳,

竹筒煮饭泉水烹茶香飘。

山珍野蔌随意采,

冰柱叮咚映月皎,

云过惊飞栖林鸟。

天生好景致,

何必费推敲。

晴霞漫天耀,

茅舍炊烟袅。

四、艺术特色赏析

1.结构技法

  • 全曲八句连用十二个"山"字,形成"字韵群"突破《中原音韵》"微"部常规
  • 前五句静态铺陈,后三句动态收束,暗合"起承转合"元曲章法

2.意象系统

  • 构建"物质层"山竹/山芋)与"精神层"山云/山色)的双重意境
  • "煎茶-惊鸦"视听转换,体现元代文人"茶禅一味"美学

3.历史定位

  • 相较马致远同牌名作品,本曲更侧重田园实景而非人生慨叹
  • 与贾云石《红绣鞋》相比,同属"清丽派"避用典故,更具山野气息

五、创作背景探微

1.地理考证

据《张小山乐府》注,此曲应作于延祐年间(1314-1320)张可久隐居富春山时期,与黄公望结邻而居

2.文学思潮

  • 反映元代中期"俗之争",文人曲家对市井趣味的疏离
  • "山家乐"的流行,与同时期《农桑辑要》的刊行存在潜在关联

3.版本流变

现存三种明刻本中,唯《乐府群玉》本保留原始衬字"也波"也么"具有重要校勘价值

六、延伸研讨

1.比较文学视角

  • 与乔吉《满庭芳·渔父词》构成"樵对写"元曲母题
  • 法国汉学界认为此曲"物象密度"庞德《在地铁站》的意象派手法

2.当代启示

- 生态书写早于西方自然文学数百年

- "山系列"修辞对现代广告文案创作具有范式意义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