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1:46:18     共 2528 浏览

一、诗文标题与作者背景

标题解析

"青萝"诗题具有双重意蕴:表层指王屋山中的具体山名,深层则借江淹《江上之山赋》"青萝兮万仞"意象,隐喻超脱尘世的精神高地。这种命名方式体现了李商隐惯用的"物喻道"手法。

作者生平

李商隐(约813-858),晚唐诗歌代表人物,字义山,号玉谿生。其诗以隐晦朦胧著称,与杜牧合称"小李杜"诗创作于大和二年(828年)玉阳山学道期间,正值诗人17岁青涩年华与道家思想初步碰撞的阶段。值得注意的是,虽处于创作早期,但诗中已显现出后期"无题诗"的哲理雏形。

---

二、原文与注释

五言律诗原文

```

残阳西入崦,茅屋访孤僧。

落叶人何在,寒云路几层。

独敲初夜磬,闲倚一枝藤。

世界微尘里,吾宁爱与憎。

```

关键词注释

1.崦(yān):崦嵫山,传说中日落之处,既点明时间又暗喻生命迟暮

2.初夜磬:黄昏时分的佛寺法器声,构建空灵禅境

3.世界微尘:化用《法华经》"三千大千世界事,全在微尘中"佛理

4.:反诘副词"何必"强化看破红尘的顿悟

---

三、白话译文与结构解析

逐联译文

  • 首联:夕阳沉入崦嵫山时,我寻访茅屋中的独居僧人
  • 颔联:落叶纷飞难觅僧踪,寒云笼罩的山路曲折盘旋
  • 颈联:僧人在黄昏独敲铜磬,闲适地倚靠青藤杖
  • 尾联:悟得大千世界不过微尘,何必执着爱憎之情

结构脉络

全诗遵循"访-跋涉-相遇-悟道"的递进式结构:

1. 时间线索:从"残阳""夜"的暮色渐变

2. 空间转换:由山径至茅屋的物理位移

3. 精神升华:从具象景物到抽象哲思的飞跃

---

四、艺术特色与诗歌赏析

1. 意象系统的构建

  • 自然意象:残阳、落叶、寒云构成萧瑟清冷的视觉图谱
  • 宗教意象:孤僧、茅屋、磬声强化出世氛围
  • 哲理意象:"微尘""杖"形成渺小与支撑的辩证关系

2. 语言艺术的精妙

  • 对仗工整:"独敲"对"闲倚"初夜""阳"
  • 炼字精准:"层"山路之艰,"一枝"僧人之孤
  • 虚实相生:前六句实写寻僧过程,尾联虚写禅悟心得

3. 思想价值的重估

该诗突破李商隐常见的沉郁风格,展现少有的通透达观。尾联"微尘里,吾宁爱与憎",被历代评家视为抚慰人心的千古绝唱,其价值在于:

  • 提供乱世中的精神解脱方案
  • 确立"禅释苦"哲学
  • 开创晚唐诗歌"禅合一"范式

---

五、扩展说明与文化影响

1. 与道家思想的关联

玉阳山修道经历使诗中融合了道家"物"思想与佛家"空观",这种思想杂糅成为李商隐后期"无题诗"特征。

2. 在后世的接受史

宋代禅宗语录常引用尾联作为公案;明代文人评点其"王维辋川遗韵";现代学者认为该诗是"文人精神避难所的诗歌标本"。

3. 当代启示价值

在物质过剩的现代社会,诗中表现的"淡生活哲学""然物外态度"仍具有精神疗愈功能。2024年某心理学期刊甚至将本诗应用于焦虑症辅助治疗。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