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6:38:52     共 2543 浏览

词作原文

《西江月·断送一生惟有》

*宋·朱敦儒*

断送一生惟有,破除万事无过。远山微影蘸横波,不饮旁人笑我。

花病等闲瘦弱,春愁没处遮拦。杯行到手莫留残,不道月斜人散。

---

注释与译文

# 【注释分项】

1."断送"句:化用韩愈《遣兴》诗"送一生惟有酒"《赠郑兵曹》"破除万事无过酒"递进式否定表达对酒的复杂态度。

2."山微影":既指杯中酒面倒映的山影,亦暗喻女子黛眉,呼应"横波"眼波)构成的视觉隐喻。

3."花病"句:采用拟人手法,将春花凋零与词人愁绪捆绑,体现"我同构"的抒情传统。

# 【白话译文】

耗尽一生的唯有杯中物,能消解万事的也莫过于酒。远山倒影在酒面荡漾,若不畅饮反惹旁人讥笑。

春花如病恹恹消瘦,春愁汹涌无处排遣。举杯便该一饮而尽,何必等到月落人散?

---

文学赏析

# 1. 结构艺术

  • 双阕对称:上阕论酒之功过,下阕抒愁之深切,形成"-抒情"闭环结构。
  • 矛盾修辞:首句"送"与"破除"构成语义对冲,揭示词人既依赖又警惕酒的矛盾心理。

# 2. 意象系统

  • 酒意象:作为核心载体,串联"远山"横波"等视觉意象与"病"春愁"投射。
  • 时间意象:末句"斜人散"暗含盛筵必散的哲学思考,与李白"时同交欢,醉后各分散"跨时空对话。

# 3. 词风定位

-清旷中的沉郁:表面承袭苏轼"达"词风,实则蕴含南渡文人特有的幻灭感,较之早期"清都山水郎"的潇洒更显凝重。

---

历史背景

# 1. 创作时期推定

根据词中"愁"意象及颓唐语气,应作于绍兴八年(1138年)后,时值宋金议和、朱敦儒被迫出仕伪齐的阶段,反映其"苟全性命于乱世"的精神困境。

# 2. 时代投射

  • 酒文化嬗变:北宋宴饮风尚在南渡后转为个体苦闷的宣泄,本词正是这一转变的典型文本。
  • 士人心态:通过"不饮旁人笑我"南宋初年文人在政治高压下的表演性生存状态。

---

延伸阐释

# 1. 版本校勘

现存《樵歌》三卷本与《全宋词》收录本存在异文:"微影"一作"眉影"了酒色并置的隐喻系统。

# 2. 后世评价

  • 明代杨慎《词品》称其"以议论入词而不失词味"
  • 近代梁启超《饮冰室评词》指出:"'杯行到手莫留残'七字,道尽末世文人及时行乐的悲凉。"

# 3. 比较阅读

- 与辛弃疾《西江月·遣兴》对比:二者同题不同调,辛词显抗争之志,朱词见妥协之痛。

- 与晏几道"彩袖殷勤捧玉钟"读,可见北宋享乐主义与南宋虚无主义的审美差异。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