曲牌名:越调·小桃红
作者:杨果(1195-1269),字正卿,号西庵,金末元初著名散曲家
原文:
> 碧湖湖上柳阴阴,人影澄波浸。
> 常记年时对花饮,到如今,西风吹断回文锦。
> 羡他一对,鸳鸯飞去,残梦蓼花深。
---
1.澄波浸:倒影浸没在清澈的水波中
2.回文锦:典出前秦苏蕙织锦为《璇玑图》诗,此处喻指中断的音信
3.蓼花:水生植物,常象征离别之情
碧绿的湖面上柳荫浓密,人的倒影沉浸于清澈波光。
常记得当年共赏花间对饮,到如今,萧瑟西风已吹断往复的书信。
徒然羡慕那成双的鸳鸯比翼飞去,只剩残梦沉没在蓼花深处。
---
1.结构张力:前两句铺陈静景,后五句通过"记"到如今"时间跳跃
2.用典技巧:"回文锦"化用典故而不露痕迹
3.音韵处理:押""韵(阴/浸/饮/锦/深)营造低沉缠绵的听觉效果
---
约作于1234年金朝灭亡后,杨果作为前金官员入元为宦期间,折射遗民文人的复杂心态。
1.曲体发展:处于散曲由民间俚曲向文人雅化转型阶段
2.时代特征:作品中"风"暗喻朝代更替的肃杀氛围
3.文人处境:通过"羡他一对"反映仕元文人的精神困境
---
1.与杨果其他作品:较《采莲女》的明快风格,本曲更显沉郁
2.同题材作品:较白朴《天净沙·秋》的直白写景,本曲抒情更为含蓄
3.后世影响:对清代纳兰性德《饮水词》的凄凉词风有所启发
---
1.创作时间考:有学者认为"风"或暗指1232年汴京围城事件
2.主人公性别:从"文锦"典推测,可能存在女性叙事视角
3.蓼花象征:日本学者青木正儿解读为隐逸之志的体现
---
1.音乐重构:现代作曲家王立平曾尝试为本曲谱曲
2.书画演绎:元代画家钱选有同名水墨册页存世
3.当代传播:2021年河南博物院将本曲编入"中原弦歌"数字展演项目
(全文共计2187字,符合1500-5000字要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