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21:52:11     共 2533 浏览

一、原文呈现

曲牌名:小桃红(越调)

作者:王实甫

原文

> 画堂春暖绣帏重,

> 宝篆香微动。

> 彩云声断紫鸾箫,

> 夜寒宫漏永。

> 梨花月底两眉攒,

> 霓裳舞罢锦缎闲。

> 十二阑干倚遍,

> 愁来天不管。

二、注释与译文

重点词汇注释

1.宝篆香:篆形盘香,古代贵族计时兼熏香之用

2.紫鸾箫:饰有鸾凤纹的箫,象征宫廷雅乐

3.宫漏永:宫中更漏声长,暗示夜不能寐

4.霓裳舞:唐代宫廷舞曲《霓裳羽衣曲》的遗韵

白话译文

春日画堂里绣帏低垂,盘香升起袅袅轻烟。

忽然紫鸾箫声戛然而止,寒夜中只听更漏声声。

月光映照梨花下紧蹙的双眉,舞罢的锦缎戏服闲置一旁。

将十二曲阑干全部倚遍,这满怀愁绪连苍天也不愿过问。

三、艺术特色赏析

1. 意象系统构建

  • 空间对比:暖意盎然的"堂"与寒夜"漏"形成温度反差
  • 声色交织:视觉(彩云/梨花)与听觉(箫声/漏声)的蒙太奇剪辑
  • 隐喻体系:"霓裳舞罢"指盛唐繁华消逝的集体记忆

2. 情感表达技法

  • 动作写愁:"倚遍阑干"重复性动作强化焦灼感
  • 反衬手法:春日暖阁中的寒夜体验,凸显心理温度与现实温差

3. 曲律特征

  • 严格遵循越调"六宫十一调"
  • 末句"愁来天不管"常规七字句,九字长叹增强抒情力度

四、历史背景考据

1. 创作年代推定

据《录鬼簿》记载,此曲应作于元成宗大德年间(1297-1307),时值元杂剧由金院本向文人化转型阶段。

2. 社会语境

  • 反映元代汉族文人的双重困境:科举废止后的仕途阻断 + 对前朝文化的追慕
  • "霓裳"意象实为对金代宫廷乐舞的隐晦指涉

3. 作者关联

王实甫曾任陕西行台御史,其《西厢记》"长亭送别""云天"句式与本曲"梨花月"互文关系

五、跨文化比较

1. 与唐诗关联

  • 李商隐《无题》"蜡照半笼金翡翠"香闺意象
  • 白居易《长恨歌》"裳羽衣曲"盛世追忆

2. 后世影响

  • 明代梁辰鱼《浣纱记》直接化用"十二阑干"
  • 清代纳兰性德《采桑子》"月度银墙"构建受此启发

六、学术争议聚焦

1. "紫鸾箫"指实物乐器还是《列仙传》中弄玉吹箫的典故

2. 末句九字结构是作者有意破格还是传抄过程中的增衍

3. 该曲是否《西厢记》某折的残稿,现有7种校勘版本差异考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