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新闻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/8/29 16:13:02       共计:2528 浏览

一、原文呈现

篇名:远游

作者:屈原(战国时期楚国诗人)

原文

悲时俗之迫阨兮,愿轻举而远游。

质菲薄而无因兮,焉托乘而上浮?

遭沈浊而污秽兮,独郁结其谁语!

夜耿耿而不寐兮,魂营营而至曙。

......(此处省略中间段落,全文共186句)

超无为以至清兮,与泰初而为邻。

二、词句注释

1.迫阨(è):困阻逼迫

2.轻举:飞升,道教用语

3.质菲薄:资质浅陋,自谦之词

4.托乘:凭借交通工具

5.沈浊:同"沉浊"混浊的世俗

6.营营:魂魄不安貌

7.泰初:宇宙初始状态,道家概念

三、现代译文

(节选首段翻译)

我悲叹这世俗的压迫困厄啊,

渴望飞升远去遨游四方。

但资质浅薄无所依凭啊,

怎能乘驾雾气直上九霄?

身处污浊混乱的世间啊,

满腹愁绪又能向谁倾诉!

长夜清醒辗转难眠啊,

神魂飘荡直到晨光微亮。

四、文学赏析

# 1. 结构特征

全篇采用"现实困境-神游幻想-回归本体"的三段式结构,通过"游"的意象串联起天地四方的空间跨越,形成"-人间-天上"垂直叙事体系。

# 2. 思想内涵

  • 道家影响:文中出现"无为"至清"初"等道家术语
  • 儒家底色:虽求仙问道,仍保留"民生之多艰"的入世情怀
  • 巫楚文化:大量运用《山海经》地理系统和楚地神话元素

# 3. 艺术成就

  • 意象创新:首创"周游六合"的时空叙事模式
  • 韵律突破:在"兮"字句式基础上发展出更自由的节律
  • 情感张力:现实苦闷与理想超越形成强烈对照

五、历史背景

# 1. 创作时期

考证为屈原二次流放期间(约公元前280年),此时诗人已完成《离骚》,正处于思想成熟期。

# 2. 社会语境

  • 楚国郢都即将沦陷(前278年)
  • 方士文化在楚地盛行
  • 稷下学宫黄老学说传播

# 3. 文本传承

  • 最早见于王逸《楚辞章句》
  • 唐代写本残卷现存大英博物馆
  • 朱熹《楚辞集注》确立现行版本

六、学术争鸣

1.作者争议:胡适等学者认为存在汉代增补痕迹

2.主题分歧:游仙诗说 vs 政治寓言说

3.文化定位:南方巫系文学与北方理性传统的融合范例

七、比较研究

对比维度 《远游》 《离骚》
空间叙事 垂直升降 水平漫游
精神归宿 道家的宇宙本源 儒家的先王理想
情感基调 冷峻超脱 炽烈悲怆

八、当代价值

1. 中国最早的宇宙意识文学表达

2. 生态文学的古典范式

3. 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原型
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·上一条:《离骚》--屈原 | ·下一条:已经没有了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