```
有頍者弁,实维伊何?尔酒既旨,尔肴既嘉。岂伊异人?兄弟匪他。茑与女萝,施于松柏。未见君子,忧心奕奕;既见君子,庶几说怿。
有頍者弁,实维何期?尔酒既旨,尔肴既时。岂伊异人?兄弟具来。茑与女萝,施于松上。未见君子,忧心怲怲;既见君子,庶几有臧。
有頍者弁,实维在首。尔酒既旨,尔肴既阜。岂伊异人?兄弟甥舅。如彼雨雪,先集维霰。死丧无日,无几相见。乐酒今夕,君子维宴。
```
1.頍(kuǐ)弁:古代贵族戴的皮帽,頍指帽檐上翘的形态
2.茑与女萝:两种寄生植物,喻指依附关系
3.奕奕/怲怲:叠字形容忧虑状,前者为心神不定,后者为忧思深重
4.先集维霰:以雪前先降冰粒,暗喻人生无常
5.匪他:非外人,强调血缘关系
(第一章)
翘檐皮帽头上戴,所为何事这般来?您的美酒多醇厚,您的佳肴真可口。岂是招待外姓人?同胞兄弟聚一堂。如同茑萝缠松柏,未见君子心惶惶;既见君子展欢颜。
(第二、三章译文略,保持相同结构...)
全诗三章采用典型《诗经》重章叠句结构,通过替换"期/在首"柏/松上"奕奕/怲怲"关键词实现情感递进,从宴饮场景逐步过渡到生命哲思。
表层写宴饮之乐→中层抒兄弟之情→深层悟生死无常,形成"景写哀"的审美张力。
1.创作年代
据《毛诗序》推断为西周晚期,反映贵族阶层"末世享乐"心态。青铜器铭文显示,周厉王时期多见此类宴饮题材。
2.礼仪制度
诗中""士以上贵族冠饰,《周礼·夏官》载:"皮弁,会五采玉璂"可见其等级象征。
3.宴饮文化
与《小雅·鹿鸣》对比可见:
1.作者归属
"无名氏"说受郑玄支持,但清代学者崔述认为可能为召穆公所作,证据为其曾作《民劳》等讽喻诗。
2.主旨分歧
3."霰"隐喻
钱钟书《管锥编》指出此意象与《唐风·葛生》"之夜"存在互文关系,共同构成先秦死亡意象谱系。
1.文学传承
曹植《箜篌引》"生存华屋处"化用宴饮转生死之思的结构
2.语言发展
"他"演变为成语"非异人任"责任担当
3.现代阐释
李山《诗经析读》认为此诗体现周人"宴饮中的危机意识"与希腊悲剧有精神共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