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新闻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/8/29 15:45:54       共计:2521 浏览

一、诗经原文

```

有杕之杜,生于道左。彼君子兮,噬肯适我?中心好之,曷饮食之?

有杕之杜,生于道周。彼君子兮,噬肯来游?中心好之,曷饮食之?

```

二、词句注释

1.有杕(dì)之杜

有:助词,无实义。杕:树木孤立貌。杜:棠梨树,落叶乔木。《毛传》注:"杕,特貌。杜,赤棠也。"2.道左/道周

道左:道路东侧(古人尊左)。道周:道路转弯处。《郑笺》释:"周,曲也。"3.噬(shì)肯适我

噬:通""语词。肯:愿意。适:到访。《经典释文》:"噬,韩诗作逝。" 三、白话译文

(第一章节)

孤立的棠梨树,生长在道路东侧。那位君子啊,可愿前来探望我?心中既已喜爱他,何不备宴款待他?

(第二章节)

孤立的棠梨树,生长在道路转弯处。那位君子啊,可愿前来游赏?心中既已喜爱他,何不设席招待他?

四、文学赏析

# 1. 意象运用

  • 孤树象征:以道旁孤立的棠梨树起兴,暗喻诗人孤独处境,与《唐风·杕杜》形成互文参照。
  • 空间叙事:"道左""周"的位移,暗示等待范围的扩大与期盼之情的递进。

# 2. 情感表达

  • 双重呼告:通过"彼君子兮"的反复咏叹,构建"-期待-款待"的情感链条。
  • 心理描写:"中心好之"直抒胸臆,打破《诗经》惯用的含蓄表达,属"变风"典型特征。

五、历史背景考据

1.创作年代

据《毛诗序》推断为东周初期作品,反映礼崩乐坏背景下士人求贤心态。孔颖达《正义》称:"君孤立,贤人不来。"2.地域文化

杜树在周代具祭祀功能,《三辅黄图》载:"杜伯国,有杜树,秦置杜县。"暗含招贤纳士的政治隐喻。

六、学术争议

1.主题分歧

  • 汉代今文经学派认为是"时君不能求贤"(王先谦《诗三家义集疏》)
  • 宋代朱熹《诗集传》解读为"女子盼情人"的恋歌
  • 现代学者闻一多主张"饥者歌其食"的宴饮诗说

2.文字考辨

敦煌写本P.2529作"杕之杜"今本差异印证唐代文本流变。

七、文化影响

1.文学传承

曹植《杂诗》"南国有佳人"化用孤树意象,杜甫《有客》"患气经时久"继承呼告手法。

2.当代应用

2018年陕西杜陵遗址保护工程以此诗为文化依据,证实周代杜树种植制度。

(AI生成)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·上一条:《有客》--无名氏 | ·下一条:《有狐》--无名氏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