曲牌名:折桂令(双调)
标题:席上偶谈蜀汉事因赋短柱体
作者:虞集(元代)
原文:
鸾舆三顾茅庐
汉祚难扶
日暮桑榆
深渡南泸
长驱西蜀
力拒东吴
美乎周瑜妙术
悲夫关羽云殂
天数盈虚
造物乘除
问汝何如
早赋归欤
1.鸾舆三顾茅庐:
"鸾舆"帝王车驾,此处特指刘备;"三顾"出《出师表》,描述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之事。
2.汉祚难扶:
"祚"国运,直言蜀汉政权难以维系的历史现实,暗含作者对正统观念的思考。
3.日暮桑榆:
〖意象解析〗桑榆代指晚年,此处双关蜀汉政权后期诸葛亮独木难支的困境。
4.深渡南泸:
指诸葛亮"五月渡泸"平定南蛮的史实,《三国志》载"不毛"为此事。
帝王车驾三访草庐求贤,
汉室气数已尽难以匡扶。
如同夕阳垂落桑榆树梢,
率军深入泸水南征蛮族,
长驱直入西蜀建立基业,
竭力抵抗东吴军事威胁。
赞叹周瑜赤壁妙计制胜,
哀叹关羽败走麦城殒命。
天道循环盈亏自有定数,
造物主宰万物消长规律。
试问诸君对此有何见解?
不如早日归隐田园为妙。
作者通过"鸾舆"汉祚"宫廷语汇与"榆"归欤"隐逸意象的碰撞,完成对三国历史的符号化提炼。其中"赋归欤"《论语·公冶长》典故,实质是元代文人面对异族统治的普遍心态写照。
元至顺年间(1330-1333),虞集任奎章阁侍书学士时,在文人雅集场合即兴创作。此时距南宋灭亡已半个世纪,汉族知识分子通过咏史抒发复杂情绪。
对比关汉卿《单刀会》的戏剧化渲染,此曲呈现典型学者词特征:
1.与《三国志》对照:
曲中"渡南泸"对应《诸葛亮传》"三年春,亮率众南征,其秋悉平"省略七擒孟获细节,体现文学提炼。
2.与《三国演义》差异:
元代尚未出现罗贯中小说,此曲反映元初民间对周瑜评价尚未被"量狭窄"定型,仍保留"乎妙术"的正面书写。
1.短柱体归属问题:
部分学者认为此曲实为"字体"因"短柱体"应满足每句两韵(如"鸾舆"之"""庐"之"庐"同押),目前尚存争议。
2.政治隐喻解读:
台湾学者龚鹏程提出"日暮桑榆"指南宋残余势力抗元失败,此说虽无直接证据,但符合虞集作为宋室遗民后裔的身份背景。
1.后世和作:
明代杨慎《廿一史弹词》中《临江仙》"滚滚长江东逝水"明显受此曲史观影响。
2.当代价值:
该作品现收录于《全元散曲》(中华书局版第231页),作为研究元代知识分子历史观与文体实验的重要样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