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21:52:11     共 2543 浏览

一、原文呈现

```

青苔古木萧萧,苍云秋水迢迢。

红叶山斋小小。有谁曾到?

探梅人过溪桥。

```

二、注释与译文

# (1)词句注释

  • 青苔古木萧萧

    苔痕斑驳的老树在风中发出萧瑟声响。"萧萧"拟风声,又状凄凉。

  • 苍云秋水迢迢

    灰白的云朵与悠长的秋水相映,"迢迢"空间辽远感。

  • 红叶山斋小小

    点明庵堂位置——掩映在红叶中的山间小屋,"小小"凸显隐逸之趣。

  • 探梅人

    双关语,既指寻访梅花的雅士,亦暗喻追求高洁的知己。

# (2)白话译文

```

长满青苔的古树在风中低吟,

灰云与秋水延伸向远方。

红叶丛中静卧着简陋山庵。

可曾有访客到来?

只有寻梅人踏过溪上小桥。

```

三、艺术特色赏析

# 1. 意象组合的蒙太奇效应

全曲仅29字,通过"苔-古木-苍云-秋水-红叶-山斋-溪桥"七个意象的叠加,构建出具有电影镜头感的隐居图景。前两句横向铺展空间纵深,后三句聚焦特写,形成"远-中-近"的三重景深。

# 2. 声韵设计的匠心

  • 平仄分布:平平仄仄平平(萧萧)→ 平平平仄平平(迢迢)→ 平仄平平仄仄(小小),形成音韵跌宕
  • 叠词运用:"萧萧"迢"小小"增强节奏感,与孤寂主题共鸣

# 3. 留白艺术的典范

末句"探梅人过溪桥"制造悬念:访客是实写还是虚指?是否暗含作者自况?这种开放式结尾引发后世学者持续探讨。

四、历史背景考据

# 1. 创作年代推测

根据张可久生平(约1270-1348年),此曲应作于元仁宗延祐年间(1314-1320),其时作者经历宦海浮沉,正值创作成熟期。

# 2. 鲁卿身份考证

学界存在三种观点:

  • 隐士说:从"山斋"为山林隐者
  • 僧侣说:据元代佛道盛行背景,""指修行场所
  • 虚拟人物说:认为"卿"是寄托理想的文学形象

# 3. 元代隐逸文化影响

该曲典型反映元代知识分子"隐两难"心态。表面写景,实则以"梅人"喻,体现对""象征的高洁人格的追求。

五、比较文学研究

# 1. 与马致远《天净沙·秋思》对比

维度鲁卿庵中秋思
情感基调孤而不哀彻骨悲凉
色彩运用青/白/红暖色系枯/昏/灰冷色调
结构特点由景及人的渐进式意象并列的爆发式

# 2. 对后世的影响

  • 清代纳兰性德《浣溪沙》"谁念西风独自凉"可见相似意境营造
  • 现代画家李可染曾据此曲创作水墨册页

六、争议与存疑

1."探梅人"身份之谜

有学者提出可能是张可久的挚友张小山,但无直接史料佐证。

2.地理定位分歧

浙江钱塘(今杭州)与江苏松江(今上海)两地均存在相关传说。

七、文化价值重估

这首小令代表了元代散曲"清丽派"的巅峰成就,其"以少总多"手法比西方意象派诗歌早六百年。2001年被收入《大学语文》教材作为元曲教学范例。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