```
青苔古木萧萧,苍云秋水迢迢。
红叶山斋小小。有谁曾到?
探梅人过溪桥。
```
苔痕斑驳的老树在风中发出萧瑟声响。"萧萧"拟风声,又状凄凉。
灰白的云朵与悠长的秋水相映,"迢迢"空间辽远感。
点明庵堂位置——掩映在红叶中的山间小屋,"小小"凸显隐逸之趣。
双关语,既指寻访梅花的雅士,亦暗喻追求高洁的知己。
```
长满青苔的古树在风中低吟,
灰云与秋水延伸向远方。
红叶丛中静卧着简陋山庵。
可曾有访客到来?
只有寻梅人踏过溪上小桥。
```
全曲仅29字,通过"苔-古木-苍云-秋水-红叶-山斋-溪桥"七个意象的叠加,构建出具有电影镜头感的隐居图景。前两句横向铺展空间纵深,后三句聚焦特写,形成"远-中-近"的三重景深。
末句"探梅人过溪桥"制造悬念:访客是实写还是虚指?是否暗含作者自况?这种开放式结尾引发后世学者持续探讨。
根据张可久生平(约1270-1348年),此曲应作于元仁宗延祐年间(1314-1320),其时作者经历宦海浮沉,正值创作成熟期。
学界存在三种观点:
该曲典型反映元代知识分子"隐两难"心态。表面写景,实则以"梅人"喻,体现对""象征的高洁人格的追求。
维度 | 鲁卿庵中 | 秋思 |
---|---|---|
情感基调 | 孤而不哀 | 彻骨悲凉 |
色彩运用 | 青/白/红暖色系 | 枯/昏/灰冷色调 |
结构特点 | 由景及人的渐进式 | 意象并列的爆发式 |
1."探梅人"身份之谜:
有学者提出可能是张可久的挚友张小山,但无直接史料佐证。
2.地理定位分歧:
浙江钱塘(今杭州)与江苏松江(今上海)两地均存在相关传说。
这首小令代表了元代散曲"清丽派"的巅峰成就,其"以少总多"手法比西方意象派诗歌早六百年。2001年被收入《大学语文》教材作为元曲教学范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