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21:52:12     共 2525 浏览

一、原词呈现

曲牌名:折桂令(双调)

作者:张可久(元代)

原文

> 掩柴门啸傲烟霞。

> 隐隐林峦,小小仙家。

> 楼外白云,窗前翠竹,井底朱砂。

> 五亩宅无人种瓜,一村庵有客分茶。

> 春色无多,开到蔷薇,落尽梨花。

---

二、注释详解

1.柴门:用树枝编扎的简陋门户,象征隐士居所。

2.啸傲烟霞:典出《晋书·阮籍传》,表现隐逸者放达之态。

3.朱砂:道家炼丹原料,暗示庵主修道身份。

4.分茶:宋代流行的茶艺游戏,元代仍为文人雅事。

---

三、白话译文

(逐句对应翻译)

紧闭柴门长歌烟霞,

远处山峦隐约可见,

这小小村庵似仙人居所。

楼外浮游着自在白云,

窗前挺立着青翠竹丛,

丹井底沉淀着求道的朱砂。

五亩宅田荒废无人种瓜,

唯有村庵里与来客共品香茶。

春光短暂难留驻,

刚见蔷薇绽放,

转眼梨花已凋零殆尽。

---

四、文学赏析

# 1. 意象三重奏

  • 自然意象:白云(高洁)、翠竹(坚韧)、梨花(易逝)构成隐逸画卷
  • 人文意象:柴门(隐逸)、分茶(雅趣)、朱砂(修道)展现文人精神世界
  • 时空意象:"春色无多"物理时间转化为哲学感悟

# 2. 对仗艺术

  • 鼎足对:"外白云,窗前翠竹,井底朱砂"空间纵深感
  • 数字对:"亩宅""村庵"出世入世对比

# 3. 情感张力

表面写闲适隐居,实则暗含:

  • 对元朝异族统治的消极抵抗(通过"种瓜"田园荒芜)
  • 道教思想影响下的生命意识(朱砂意象与春光易逝的对照)

---

五、历史背景

1.作者生平

张可久(约1270-1348),字伯远,号小山,元代重要散曲家。终生沉沦下僚,曾任绍兴路吏等微职,创作现存小令855首,为元曲留存作品最多的作家。

2.时代特征

  • 元代科举时废时兴,汉族文人多隐居创作
  • 散曲由民间俚曲向文人雅化转型的关键期
  • 道教全真派在北方盛行,影响文人思想

3.文学定位

此曲代表元代后期散曲"丽派",较早期"豪放派"重词藻锤炼与意境营造。

---

六、延伸解读

1.禅道思想体现

"井底朱砂""茶"形成有趣对照,反映元代文人既追求道家长生,又沉溺世俗雅趣的矛盾心理。

2.绘画性语言

全篇犹如一幅水墨册页:"隐隐林峦"远景,"窗前翠竹"景,"井底朱砂"特写,符合元代"书画同源"审美潮流。

3.比较文学视角

与马致远《天净沙·秋思》对比:

  • 同:都运用意象叠加手法
  • 异:张曲更重静态空间构建,马曲强调动态旅途感

---

七、学术争议

1.创作地点考辨

有学者根据"亩宅"为杭州西郊作品(见《张小山乐府校注》),但现存史料无明确记载。

2."分茶"释义分歧

  • 主流观点:宋代茶百戏技艺
  • 少数观点:指简单的茶水分享(需结合元代饮茶习俗演变考证)

---

八、文化影响

1. 明代《尧山堂外纪》将此曲列为"逸词"

2. 当代学者叶嘉莹指出其"清空之境写抑郁之怀"的特质

3. 2023年苏州园林局据此曲意境复原"人文人庵"景展区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