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--
曲牌名:双调·春闺怨
作者:乔吉(元代)
原文:
不系雕鞍门前柳,玉容寂寞见花羞。
冷风儿吹雨黄昏后,帘控钩,掩上珠楼,风雨替花愁。
---
注释:
1. 雕鞍:雕饰精美的马鞍,代指离人坐骑
2. 玉容:女子姣好的面容,典出白居易《长恨歌》"容寂寞泪阑干"
3. 帘控钩:帘幕被挂钩固定,暗示闺阁封闭状态
白话译文:
门前柳树下不再系着离人的骏马,独居的女子面对鲜花也觉羞愧。黄昏后冷雨凄风袭来,将珠帘挂上银钩,掩闭妆楼之时,仿佛风雨也在替凋零的春花忧愁。
---
全曲呈现"物触发(柳)→心理反应(羞)→环境渲染(风雨)→情感升华(愁)"的四重递进,符合元代散曲"豹尾"的收束传统。
---
1.创作年代推定:
据《录鬼簿》记载,此曲应作于乔吉晚年(约1330-1345),时值元顺帝时期,社会动荡加剧了文人的隐逸倾向。
2.文学流派影响:
体现元代"丽派"曲特征,与张可久《小山乐府》风格近似,但更侧重女性心理刻画。
3.社会风俗参照:
"掩上珠楼"反映元代江南士族女性"居"习俗,参见孔齐《至正直记》相关记载。
---
1.与唐诗对比:
较之王昌龄"闺中少妇不知愁"作更重环境对心理的压迫性描写
2.与宋词关联:
末句对欧阳修"眼问花花不语"创造性转化,将人与花的单向交流扩展为风雨介入的三方互动
3.后世影响:
明清闺怨题材戏曲如《牡丹亭》"游园惊梦"春雨描写,可见此曲的意象传承
---
1.主旨分歧:
有学者认为"替花愁"暗喻官场倾轧(徐凌云《元曲观止》),但多数研究支持其为纯粹闺怨题材
2.版本差异:
《阳春白雪》版本作"掩重楼"《太平乐府》"掩上珠楼"存在用字差异,涉及元代吴语方言的记音问题
3.作者归属:
明代《盛世新声》误将此曲归入马致远名下,经王国维《宋元戏曲史》考订更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