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21:52:13     共 2527 浏览

一、曲牌原文

```

折桂令·秋思

乔吉

闷捻吟髭,镜里霜丝。

砧杵敲残深巷月,井梧摇落故园枝。

夜凉如水,天淡星稀。

立尽黄昏,知为谁思?

```

二、词句注释与白话译文

# (注释)

1.闷捻吟髭:描写诗人苦吟时捻须的动作,"髭"胡须

2.镜里霜丝:镜中映照的白发,"霜"喻指白发

3.砧杵敲残:捣衣声逐渐停歇,"砧杵"为捣衣工具

4.井梧摇落:井边梧桐叶凋零,"故园"暗示思乡

# (译文)

```

苦闷地捻着胡须沉吟,镜中映出缕缕银丝。

深巷的捣衣声送走残月,故乡的梧桐正飘落枯枝。

秋夜寒凉似水,天幕疏星点缀。

独立至黄昏尽头,谁知这份思念为谁?

```

三、文学赏析

# 1. 意象建构

  • 听觉意象:"砧杵敲残"声衬静,强化秋夜寂寥
  • 视觉意象:"梧摇落"构建衰飒秋景,与"霜丝"生命流逝的互文
  • 时空转换:从深夜到黄昏的时间跳跃,暗示愁思的绵延不断

# 2. 艺术特色

  • 白描手法:全曲无典故堆砌,用简净笔墨勾勒游子形象
  • 留白艺术:末句"知为谁思"开放式设问,引发读者共鸣
  • 对仗精工:"砧杵""梧""巷月""园枝"元曲雅化特征

四、历史背景

# 1. 创作年代考证

据《录鬼簿》记载,此曲应作于乔吉晚年(约1330-1345年),时值元顺帝时期,社会动荡加剧文人漂泊感。曲中"故园"可能指其长期流寓的杭州。

# 2. 文学史价值

  • 突破传统秋思题材的闺怨局限,展现士人阶层的生命焦虑
  • 标志元散曲从市井趣味向文人抒怀的转型
  • 与马致远《天净沙·秋思》并称"元曲秋思双璧"###五、延伸研究

    # 1. 版本校勘

    现存最早见于明代《乐府群珠》,第三句"夜凉如水"在《雍熙乐府》中作"冷侵衣"体现明代编者的雅化倾向。

# 2. 跨文化比较

与日本连歌中的"哀"美学相通,均通过自然变迁触发人生慨叹,但乔吉曲作更显知识分子特有的理性观照。

# 3. 现代演绎

2018年国家大剧院改编为交响吟诵作品,以低音提琴模拟砧杵声,验证其艺术表现力的永恒性。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