曲牌:大德歌
作者:关汉卿(约1234-约1300),元代杂剧奠基人,"元曲四大家"
原文:
```
风飘飘,雨潇潇,便做陈抟睡不着。
懊恼伤怀抱,扑簌簌泪点抛。
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,淅零零细雨打芭蕉。
```
---
注释:
1.陈抟:五代宋初著名道士,以嗜睡闻名,传说能一睡百日
2.懊恼:极度愁闷的心理状态
3.扑簌簌:拟声词,形容泪珠连续掉落的样子
4.寒蛩:深秋的蟋蟀,古诗词中常象征凄清
白话译文:
秋风萧瑟雨声淅沥,即便有陈抟的睡功也难以入眠。
愁绪撕扯着心肺,泪水如断线珍珠般滚落。
秋蝉刚停歇寒蛩又鸣叫,冷雨敲打芭蕉的声响更添寂寥。
---
全曲呈现"渲染(风雨)—心理描写(懊恼)—行为表现(落泪)—环境呼应(虫鸣雨打)"的递进结构,符合元代散曲"承转合"的创作范式。
---
据《录鬼簿》记载,此曲应作于元成宗大德年间(1297-1307),正值关汉卿晚年,渗透着文人面对元代严酷统治的集体苦闷。
---
对比维度 | 杂剧《窦娥冤》 | 本散曲 |
---|---|---|
情感强度 | 爆发式控诉 | 内敛式低徊 |
表现手法 | 戏剧冲突 | 意象叠加 |
社会批判 | 显性 | 隐性 |
---
1.主题分歧:有学者认为此曲抒发亡国之痛(联系南宋遗民情绪),亦有考证指向个人情殇
2.版本差异:明代《雍熙乐府》收录本"便做""使"体现不同时期的语言演变
---
1.后世化用:王实甫《西厢记》"晓来谁染霜林醉"其悲秋笔法
2.当代传承:2001年昆曲改编版加入古筝伴奏,强化"细雨打芭蕉"的意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