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
作者:王维(701-761),唐代著名诗人、画家,字摩诘,号摩诘居士,河东蒲州(今山西运城)人,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。
创作背景:此诗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期,裴迪是其挚友兼诗友,二人常在此地唱和。
```
寒山转苍翠,秋水日潺湲。
倚杖柴门外,临风听暮蝉。
渡头余落日,墟里上孤烟。
复值接舆醉,狂歌五柳前。
```
首联
"寒山"秋日的山峦
"转苍翠"由夏日的浓绿转为深青
"湲"chán yuán):水流缓慢貌
秋日的山峦渐显深青,溪水终日缓缓流淌。
颔联
"倚杖"拄着手杖
"暮蝉":傍晚的蝉鸣
拄杖伫立柴门之外,迎着晚风聆听蝉声。
颈联
"头":渡口
"墟里"村落
"孤烟"炊烟
渡口残留着落日余晖,村中升起袅袅炊烟。
尾联
"舆":春秋时楚国狂士,此处喻指裴迪
"柳":陶渊明别号,王维自比
又见你如接舆般醉态,在我门前放声高歌。
1.空间构图
采用"-中-低"层次空间布局:寒山(远景)→柴门(中景)→渡头(近景),形成立体画卷。
2.色彩运用
"翠"与"落日"构成冷暧色调对比,"孤烟"的留白处理体现水墨意境。
3.声画结合
"听暮蝉"的听觉描写与"上孤烟"视觉捕捉,实现通感艺术效果。
4.用典深意
尾联双典并置:既以接舆喻裴迪的狂放,又以五柳先生自况隐逸之志。
1.禅意体现
"临风听暮蝉"暗合《维摩诘经》"动静不二"思想,展现诗人"我两忘"境界。
2.隐逸文化
通过辋川地理空间建构,延续陶渊明《归园田居》的隐逸传统。
3.士人交往范式
诗中呈现的文人互动模式,反映盛唐时期"隐"风气下的精神交流。
1.与裴迪和诗对比
裴迪《辋口遇雨忆终南山》侧重动态描写,而王维此作更显静观玄览。
2.在《辋川集》中的地位
本诗作为二十首组诗外的独立作品,体现王维对隐逸主题的深化探索。
3.对后世影响
苏轼"山无人,水流花开"曹雪芹"塘渡鹤影"均可见其意境传承。
现存最早见于《王右丞集笺注》(清赵殿成注),宋刻本《文苑英华》题作《辋川赠裴迪》,"转苍翠"一作"苍翠"。
1.生态美学价值
诗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模式,为当代生态文学提供古典范式。
2.精神治愈功能
"临风听暮蝉"的审美体验,契合现代心理学正念疗法原理。
3.文化IP开发
辋川意象在文旅融合中的转化应用可能性分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