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21:52:15     共 2525 浏览

一、原曲文本

曲牌名:清江引(双调)

作者:张可久(约1270-1348后)

原文

西风信来家万里

问我归期未

雁啼红叶天

人醉黄花地

芭蕉雨声秋梦里

---

二、注释解析

1.西风信来:古代称秋风为"风""信"指家书,暗用《晋书·张翰传》"鲈脍"典故

2.雁啼红叶:化用白居易《琵琶行》"枫叶荻花秋瑟瑟"北雁南飞时枫叶变红

3.黄花地:典出王实甫《西厢记》"云天,黄花地"菊花盛开的场景

4.芭蕉雨声:李商隐《代赠》"芭蕉不展丁香结"的意象延伸,象征愁绪绵长

---

三、白话译文

秋风携着万里外的家书而至

追问我的归期何时能定

鸿雁在枫红满天时哀鸣

游子在菊丛间独酌酣醉

淅沥的雨打芭蕉声

浸透了整个秋夜的梦境

---

四、文学赏析(分句解读)

1. 时空交错的抒情结构

前两句形成"家书-归期未定"张力对比,后三句通过"雁啼-人醉-雨声"的蒙太奇式意象组接,构建出三维秋景空间。

2. 色彩与声音的通感运用

"叶天"与"黄花地"暖色调碰撞,配合"啼"雨声"听觉描写,符合元代散曲"声文并美"创作特征。

3. 典故的创造性转化

将张翰的思乡典故隐于"西风"意象,王实甫的戏剧语言转为散曲语境,体现元代文人曲"词入曲"的革新精神。

---

五、历史背景考据

1.创作年代推断

根据张可久《小山乐府》编年,本曲应作于元武宗至大年间(1308-1311),时作者任绍兴路吏,处于"南人"仕途受阻的特殊政治环境。

2.元代文人心态折射

曲中"未定归期"元代汉族文人"隐两难"的普遍困境,与马致远《天净沙·秋思》形成时代共鸣。

---

六、比较文学研究

1.与马致远秋思对比

同写秋愁,马曲重"藤老树"的视觉苍凉,张曲则突出"声梦境"听觉忧郁,体现"豪放派""丽派"差异。

2.对后世的影响

清代纳兰性德《长相思》"一更,雪一更"句式结构,可见对本曲时空处理手法的继承。

---

七、版本校勘说明

现存最早见于明代《乐府群玉》刻本,第三句有"雁啼红叶天"与"雁叫霜晨月"两种异文,经考证实为刊刻之误,当以"叶天"为确。

---

八、现代解读启示

1.漂泊意识的当代共鸣

"归期未"的叩问,与现代社会"乡人"生存状态形成跨时空对话。

2.生态美学价值

作品中"-雁-植物"生态链描写,为古代"天人合一"提供了艺术范本。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