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新闻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/8/29 15:46:00       共计:2524 浏览

一、诗经原文

篇名:鸱鸮(《诗经·豳风》)

作者:无名氏(西周时期民间创作)

原文

鸱鸮鸱鸮,既取我子,无毁我室。恩斯勤斯,鬻子之闵斯。

迨天之未阴雨,彻彼桑土,绸缪牖户。今女下民,或敢侮予?

予手拮据,予所捋荼。予所蓄租,予口卒瘏,曰予未有室家。

予羽谯谯,予尾翛翛,予室翘翘。风雨所漂摇,予维音哓哓!

---

二、词句注释

1.鸱鸮(chī xiāo):猫头鹰,诗中喻指强暴者

2.鬻子(yù zǐ):养育幼子,"鬻"""3.彻彼桑土:剥取桑树根皮,"彻"即剥取

4.绸缪牖户:修缮窗门,喻防患未然

5.拮据:手部劳累僵硬状

6.谯谯(qiáo):羽毛枯焦

7.翛翛(xiāo):羽毛凋零

8.哓哓(xiāo):恐惧的哀鸣声

---

三、白话译文

猫头鹰啊猫头鹰,

你已夺走我幼雏,

请别再毁我巢穴。

含辛茹苦养育子,

为育雏儿心力竭。

趁着天晴未下雨,

急剥桑皮修门窗。

如今树下那些人,

谁还敢来将我伤?

我手已累得僵硬,

仍要采摘茅草花。

积攒干草垫巢底,

嘴角磨破结血痂,

家未建成心惶惶。

我的羽毛渐枯焦,

我的尾羽已零落。

我的巢穴危欲坠,

风雨之中飘摇着,

只能惊恐声声叫!

---

四、文学赏析

# (一)拟人化叙事手法

全篇以禽鸟口吻控诉,开创中国诗歌"言诗"河。通过母鸟与鸱鸮的对抗,构建起"弱者-强权"象征体系,羽毛凋零、巢穴倾颓等意象群形成强烈视觉冲击。

# (二)双重隐喻结构

表层写禽鸟筑巢,深层反映西周民众生存困境。明代学者何楷《诗经世本古义》指出:"周公忧患而作,鸱鸮指武庚,巢室喻周室。"#### (三)劳动美学呈现

"拮据"荼"蓄租"动作描写构成早期劳动诗篇,与《七月》共同构成《豳风》的劳动叙事体系,清代方玉润评为"泪迸发,字字沉痛"。

---

五、历史背景考据

# (一)周公摄政说

《尚书·金縢》记载此为周公向成王表忠之作,汉代郑玄注:"鸱鸮谓武庚也,周公诛管蔡、服殷民,故托鸟言。"近代出土的清华简《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》佐证此说。

# (二)民间疾苦说

现代学者闻一多考证认为,此诗反映"三监之乱"豳地民众重建家园的艰辛,统计全诗7次出现"予"字,体现强烈的个体生存焦虑。

---

六、文化影响

1.成语渊源:"未雨绸缪"本诗第三章

2.文学传统:启杜甫《凤凰台》、白居易《秦吉了》等禽言讽喻诗

3.哲学解读:顾炎武《日知录》引申为"小民当自强者存"生存智慧

---

七、争议辨析

关于创作年代存在分歧:

  • 传统派据《毛诗序》坚持周公时期(约公元前1042年)
  • 疑古派崔述《丰镐考信录》认为语言风格更接近春秋中期
  • 折中观点认为核心章节为西周原作,末章系东周乐官增补

(AI生成)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·上一条:《鸨羽》--无名氏 | ·下一条:《鸳鸯》--无名氏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