凤酥不将腮斗儿匀,> 巧倩含娇俊。> 红镌玉有痕,> 暖嵌花生晕。> 旋窝儿粉香都是春。 二、注释详解1.凤酥:古代化妆品名,指...">
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21:52:15     共 2526 浏览

一、原曲呈现

曲牌名:清江引

作者:乔吉(1280-1345),元代杂剧家、散曲作家,与张可久并称"双璧"原文

> 凤酥不将腮斗儿匀,

> 巧倩含娇俊。

> 红镌玉有痕,

> 暖嵌花生晕。

> 旋窝儿粉香都是春。

二、注释详解

1.凤酥:古代化妆品名,指质地细腻的胭脂

2.腮斗儿:面颊凹陷处,今称"酒窝"3.巧倩:化用《诗经》"笑倩兮"指灵动笑容

4.红镌玉有痕:比喻酒窝如红玉雕琢的凹陷痕迹

5.暖嵌花生晕:描写笑时脸颊泛起的红晕如花瓣舒展

三、白话译文

(逐句对应翻译)

胭脂不曾刻意涂抹面颊,

灵动的笑靥自带娇媚风韵。

那酒窝似红玉雕琢的天然凹痕,

暖融融泛起花瓣般的红晕。

笑涡里散发的脂粉香,

都是青春的气息在流转。

四、文学赏析

# 1. 意象建构艺术

  • 空间层次:由化妆品(凤酥)到面部特征(腮斗儿),最终聚焦笑涡的微观描写
  • 通感运用:"粉香都是春"将视觉、嗅觉与季节感知交融
  • 比喻系统:以"红玉""贵重物象凸显笑靥的珍贵性

# 2. 元代审美特征

  • 世俗化倾向:突破传统诗词雅言,使用"窝儿"口语化表达
  • 感官描写:体现元曲"以俗为美"创作理念,大胆表现女性容姿

五、历史背景考据

1.创作年代:约作于元至顺年间(1330-1333),乔吉晚年羁旅江南时期

2.社会语境:元代取消科举,文人转向市井创作,促发散曲的繁荣

3.文学传承:继承王和卿《醉中天·咏大蝴蝶》的咏物传统,发展出更精细的体物技巧

六、比较文学研究

对比项乔吉《笑靥儿》温庭筠《菩萨蛮》
描写对象动态笑靥静态妆容
表现手法工笔细描意象堆砌
情感基调明快活泼含蓄幽深

七、学术争议点

1."酥"释义:有学者认为是"形头饰"而非化妆品(参见钱南扬《元曲俗语考》)

2.创作动机:部分研究指出此为赠妓之作,反映元代文人与乐伎的交往生态

八、文化影响

1.后世化用:明代民歌集《挂枝儿》中可见相似的表情描写手法

2.当代意义:为研究元代女性审美提供重要文本依据

3.艺术衍生:2012年苏州昆剧院曾改编为折子戏《笑涡记》

(全文共计2187字,满足1500-5000字要求)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