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9 15:45:50     共 2521 浏览

一、诗经原文

```

子之丰兮,俟我乎巷兮。悔予不送兮!

子之昌兮,俟我乎堂兮。悔予不将兮!

衣锦褧衣,裳锦褧裳。叔兮伯兮,驾予与行。

裳锦褧裳,衣锦褧衣。叔兮伯兮,驾予与归。

```

二、词句注释

1.:容貌丰满美好

2.俟(sì):等待

3.:里巷,古代住宅区

4.:健壮俊美

5.:相随

6.锦褧(jiǒng)衣:锦衣外罩麻纱单衣,古代女子出嫁服饰

7.叔/伯:古代女子对夫家兄弟的称谓

三、现代译文

(第一节)

你容颜丰润俊朗啊,曾在巷口将我等候。悔恨当初未跟你走!

(第二节)

你体态健美轩昂啊,曾在厅堂将我守候。懊悔那时没随你游!

(第三节)

穿上锦绣嫁衣裳,罩上轻纱霓虹妆。叔啊伯啊快来啊,驾车同往幸福乡。

(第四节)

披好轻纱锦绣装,整理嫁衣彩云裳。叔啊伯啊莫迟延,驾车接我归洞房。

四、文学赏析

# 1. 结构特征

  • 采用重章叠句手法,通过"-巷-送"与"昌-堂-将"意象递进,强化情感张力
  • 后两章以嫁衣描写实现场景转换,从追忆过渡到现实期盼

# 2. 情感表达

  • 运用""双叠构成情感支点,展现女子对错过姻缘的深切懊悔
  • "驾予与行/归"的反复呼告,体现待嫁女子的急切心理

# 3. 意象系统

  • 空间意象:巷(公共空间)-堂(私人空间)-车驾(移动空间)构成叙事线索
  • 服饰意象:锦衣褧衣既是婚俗写实,又隐喻礼制约束与情感解放的矛盾

五、历史背景

1.婚俗制度

反映春秋时期"亲迎"礼制,《仪礼·士婚礼》记载"御妇车"与本诗"驾予与行"形成互文

2.社会观念

体现先秦女性在婚姻中的被动地位,诗中"悔"折射出女性对婚姻自主权的有限掌控

3.地域文化

作为《郑风》代表作,带有明显中原文化特征,与《卫风·氓》形成婚恋主题的不同表达范式

六、学术争议

1.主题分歧

  • 传统经学认为"乱也"(《毛诗序》)
  • 现代学者多解读为婚姻叙事诗(闻一多《风诗类钞》)

2.人物关系

- "叔兮伯兮"两种解释:

夫家迎亲队伍(王先谦《诗三家义集疏》)

女子召唤自家兄弟(朱熹《诗集传》)

3.创作年代

考古发现印证其用韵符合春秋中期语音特征,与郑国鼎盛期(前7世纪)基本吻合

七、文化影响

1.文学传承

  • 李清照《点绛唇》"倚门回首"化用"我乎巷"意象
  • 当代民歌《走西口》延续了"教夫婿觅封侯"的抒情传统

2.民俗演变

诗中"锦褧衣"成为研究先秦婚服制度的重要文本依据,现代汉服复兴运动常引为经典范例

3.跨文化比较

与古希腊萨福婚歌相比,同样表现待嫁焦虑但更强调家族参与,体现华夏文明集体主义特质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