```
子之丰兮,俟我乎巷兮。悔予不送兮!
子之昌兮,俟我乎堂兮。悔予不将兮!
衣锦褧衣,裳锦褧裳。叔兮伯兮,驾予与行。
裳锦褧裳,衣锦褧衣。叔兮伯兮,驾予与归。
```
1.丰:容貌丰满美好
2.俟(sì):等待
3.巷:里巷,古代住宅区
4.昌:健壮俊美
5.将:相随
6.锦褧(jiǒng)衣:锦衣外罩麻纱单衣,古代女子出嫁服饰
7.叔/伯:古代女子对夫家兄弟的称谓
(第一节)
你容颜丰润俊朗啊,曾在巷口将我等候。悔恨当初未跟你走!
(第二节)
你体态健美轩昂啊,曾在厅堂将我守候。懊悔那时没随你游!
(第三节)
穿上锦绣嫁衣裳,罩上轻纱霓虹妆。叔啊伯啊快来啊,驾车同往幸福乡。
(第四节)
披好轻纱锦绣装,整理嫁衣彩云裳。叔啊伯啊莫迟延,驾车接我归洞房。
1.婚俗制度
反映春秋时期"亲迎"礼制,《仪礼·士婚礼》记载"御妇车"与本诗"驾予与行"形成互文
2.社会观念
体现先秦女性在婚姻中的被动地位,诗中"悔"折射出女性对婚姻自主权的有限掌控
3.地域文化
作为《郑风》代表作,带有明显中原文化特征,与《卫风·氓》形成婚恋主题的不同表达范式
1.主题分歧
2.人物关系
- "叔兮伯兮"两种解释:
夫家迎亲队伍(王先谦《诗三家义集疏》)
女子召唤自家兄弟(朱熹《诗集传》)
3.创作年代
考古发现印证其用韵符合春秋中期语音特征,与郑国鼎盛期(前7世纪)基本吻合
1.文学传承
2.民俗演变
诗中"锦褧衣"成为研究先秦婚服制度的重要文本依据,现代汉服复兴运动常引为经典范例
3.跨文化比较
与古希腊萨福婚歌相比,同样表现待嫁焦虑但更强调家族参与,体现华夏文明集体主义特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