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21:52:17     共 2530 浏览

一、原文呈现

曲牌名:落梅风(双调)

作者:张可久(元代)

原文

```

柳叶微风闹,

荷花落日酣。

拂晴空远山云淡。

红妆女儿十二三,

采莲归小舟轻缆。

```

二、注释与译文

注释

1."闹"字:拟人化手法,形容柳叶在风中摇曳的动态美,源自宋祁"红杏枝头春意闹"的炼字传统

2."":描绘荷花在夕阳映照下浓艳欲滴的状态,暗喻自然生命的饱满

3."晴空":倒装句式,实为"远山云淡拂晴空"展现雨后初晴的清新视野

4."红妆女儿":特写镜头式描写,凸显采莲女的青春活力与民俗风情

白话译文

微风戏弄着柳叶沙沙作响,

夕阳为盛开的荷花镀上醉人红妆。

雨后的远山云雾轻淡,

擦拭出一片澄澈晴空。

那穿着红衣的十二三岁少女,

正驾着小舟系缆归航,

船船舱里满载着新采的莲蓬。

三、艺术赏析

1. 构图美学

  • 空间层次:近景(柳荷)-中景(远山)-远景(晴空)形成纵深构图
  • 色彩搭配:柳绿、荷红、山青、云白的传统文人画配色体系

2. 音乐性特征

  • 曲牌"落梅风"特有的仄韵节奏(去声字"、淡、缆"尾)
  • "三三七七七"产生的轻快韵律,模拟采莲小舟的摇曳感

3. 意象系统

  • 自然意象群:构建江南水乡典型场景(风柳、日荷、晴山)
  • 人文意象群:采莲女形象延续乐府诗《江南可采莲》的文学传统

四、历史语境

1. 创作背景

约作于张可久任职江浙行省期间(1324-1328),是其"清丽派"曲代表作,反映元代知识分子对隐逸生活的向往。当时杭州西湖水域尚存大规模采莲产业,此曲可视作民俗志记录。

2. 文学史意义

  • 打破元代散曲多写闺怨的惯例,开创田园小令新范式
  • 实践了周德清《中原音韵》"语必俊,用字必熟"创作理论

五、跨文本解读

1. 与马致远《落梅风·蔷薇露》比较

同曲牌作品显现不同美学追求:马作重典故堆砌,张曲尚自然白描

2. 对后世影响

  • 明代陈铎《草堂余意》直接化用"红妆女儿"
  • 现代画家傅抱石据此创作《采莲图》水墨系列

六、学术争议

1."三"年龄考:有学者认为反映元代童工现象,更多研究者主张是文学夸张手法

2.地理考证:从"远山云淡"可能描写西湖葛岭一带景致

七、现代阐释

1.生态文学视角:展现前工业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样本

2.女性主义解读:采莲女作为劳动主体而非观赏对象的进步性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