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唐代边塞诗经典之作,作于天宝十三载(754年)
作者:岑参(715-770),盛唐边塞诗派代表,与高适并称"高岑"创作背景:诗人时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,于轮台军营送别同僚武判官时所作
---
北风卷地白草折,胡天八月即飞雪。
〖注〗白草:西北牧草名,枯后呈白色;胡天:西域气候
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。
〖注〗千古咏雪名句,以梨花喻雪,化寒为美
散入珠帘湿罗幕,狐裘不暖锦衾薄。
〖注〗珠帘:营帐装饰;罗幕:丝绸帐幔
将军角弓不得控,都护铁衣冷难着。
〖注〗角弓:兽角装饰的硬弓;都护:边防长官
瀚海阑干百丈冰,愁云惨淡万里凝。
〖注〗瀚海:戈壁沙漠;阑干:纵横交错状
中军置酒饮归客,胡琴琵琶与羌笛。
〖注〗中军:主帅营帐;归客:指武判官
纷纷暮雪下辕门,风掣红旗冻不翻。
〖注〗辕门:军营正门;冻不翻:旗冻僵无法飘扬
轮台东门送君去,去时雪满天山路。
〖注〗轮台:唐代北庭都护府驻地
山回路转不见君,雪上空留马行处。
〖注〗结尾余韵悠长,留白手法典范
---
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,塞外八月已漫天飞雪。
恍若春风吹拂一夜之间,千万树枝缀满梨花。
雪花渗入珠帘沾湿罗幕,狐裘不暖锦被也显单薄。
将军冻僵拉不开角弓,都护铁甲冰冷难穿着。
沙漠纵横覆盖百丈寒冰,万里长空凝结惨淡愁云。
中军帐里设宴饯行,胡琴琵琶羌笛齐奏。
黄昏时辕门外大雪纷飞,冻僵的红旗不再翻卷。
轮台东门送君远去,离去时雪覆天山道路。
山路迂回渐渐不见身影,雪地上空留马蹄印迹。
---
---
1.边塞诗范式:
完善了"寒环境+军事元素+豪迈情怀"的创作模板,直接影响李益《夜上受降城闻笛》等作品
2.盛唐气象折射:
虽写边地苦寒,却透射"如一夜春风来"昂扬精神,与王维"大漠孤烟直"形成美学呼应
3.送别诗突破:
打破"折柳赠别",开创"雪为媒"的新型送别模式,南宋陆游《雪中忽起从戎之兴》可见其影响
---
1.地理气候考据:
诗中"飞雪"新疆轮台地区气候特征(现代气象记录显示9月即有初雪)
2.乐器文化意义:
"琴琵琶与羌笛"反映唐代西域音乐东传史实,《凉州词》"葡萄美酒夜光杯"互为印证
3.后世接受史:
清代王夫之《姜斋诗话》评:"岑参之诗,奇而入理"特别推许本诗"反常合道"比喻艺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