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新闻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/8/29 15:45:54       共计:2521 浏览

篇名与原文

篇名:《无衣》(出自《诗经·秦风》)

作者:无名氏(先秦民间集体创作)

原文

岂曰无衣?与子同袍。王于兴师,修我戈矛。与子同仇!

岂曰无衣?与子同泽。王于兴师,修我矛戟。与子偕作!

岂曰无衣?与子同裳。王于兴师,修我甲兵。与子偕行!

---

分章注释

第一章

  • :古代外衣,战时可作征衣
  • 王于兴师:周王下令出兵(反映秦国尚武传统)
  • 同仇:共同对抗仇敌(体现军事同盟意识)

第二章

  • :通"襗"贴身内衣(象征亲密无间)
  • 偕作:协同行动(军事协作的早期表述)

第三章

  • :下衣(完整战备的细节描写)
  • 偕行:并肩出征(强化集体主义精神)

---

现代译文

谁说我们缺战衣?与你同穿征战袍。君王号令出征时,整修戈矛显锋豪。与你誓言灭敌曹!

谁说我们无军装?与你同着贴身裳。王命催征擂战鼓,磨利矛戟寒光耀。与你并肩赴沙场!

谁说我们少戎装?与你同穿战裙裳。王令传来整盔甲,刀枪剑戟俱精良。与你同行斩豺狼!

---

文学赏析

1.重章叠句的艺术

三章结构采用递进式复沓,"同袍→同泽→同裳"外至内展现战备细节,"仇→偕作→偕行"则呈现军事行动的全过程。

2.尚武精神的载体

"我戈矛"等动态描写,凸显秦国"板屋习战"的军事传统(《汉书·地理志》载秦人"习战备,高上气力"

3.集体主义的原型

诗中7次出现"子"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,为后世"同袍"、"袍泽"等军事术语提供语源。

---

历史背景考据

1.创作年代争议

  • 主流观点:秦襄公时期(前777-前766年)助周平王东迁时作
  • 另说:秦穆公伐西戎(前623年)前的誓师歌

2.地缘政治映射

反映秦国在陇山以西与戎狄长期对峙的生存状态,《史记·秦本纪》载"秦用由余谋伐戎王,益国十二"互为印证

3.礼制文化透视

"于兴师"体现秦国虽处西陲仍尊周室,符合《秦公簋》铭文"丕显朕皇祖受天命"政权合法性建构

---

跨文化比较

1.与《荷马史诗》对比

不同于阿喀琉斯的个人英雄主义,《无衣》突出"岂曰无衣"的平等互助,反映华夏早期军事民主制残余

2.后世影响

  • 成语"泽之情"语源
  • 岳飛《满江红》"壮志饥餐胡虏肉"对"同仇"继承
  • 现代军旅歌曲《战友还记得吗》的互文表达

---

学术争议与存疑

1."袍"实指

部分学者认为可能为军事物资共享制度(参考秦简《效律》关于军械管理的规定)

2.作者身份推测

从"我甲兵"等专业表述看,或为秦国"庶长"级军官所作,非纯粹民间歌谣

3.女性主义解读

近年有研究指出"子同裳"可能反映秦国女性参与军事后勤(参照咸阳出土战国女兵俑)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·上一条:《无羊》--无名氏 | ·下一条:《既醉》--无名氏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