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21:52:17     共 2526 浏览

一、曲牌原文

```

【迎仙客】风情

霎雨过池塘,微凉生葛帐。

玉人何处教吹箫?

空目断云山千嶂。

夜未央,人已往,

月明谁唱《后庭花》?

```

二、注释精要

1.霎雨:突发的阵雨,元代口语中特指夏季短暂暴雨

2.葛帐:葛布制成的帷帐,元代文人避暑常用器具

3.玉人吹箫:典出杜牧《寄扬州韩绰判官》,此处暗指思念对象

4.后庭花:南朝陈后主所作宫体曲,元代常借指奢靡之音

三、白话译文

阵雨刚掠过池塘,葛布帷帐透出微凉

思念的人啊在何处教习箫艺?

徒然望断云雾缭绕的群山

长夜未尽,伊人已去

月光下谁在吟唱那亡国之音?

四、文学赏析

# 1. 意象构建

  • 气候意象:通过"雨"微凉"瞬时性气候体验,暗示情感突变
  • 空间意象:""山"形成由近及远的视觉纵深
  • 听觉意象:箫声与《后庭花》的虚实对应

# 2. 艺术特色

  • 矛盾修辞:"未央"与"人已往"构成时间悖论
  • 用典密度:三处用典均指向南朝文化记忆
  • 音韵设计:平仄交替中"嶂"往"唱"形成闭合韵环

五、历史背景

1.创作年代推定

据《青楼集》记载,此曲应作于元至大年间(1308-1311),时值曾瑞旅居扬州阶段,曲中"玉人"或指当时著名歌伎李芝秀

2.社会文化语境

  • 元代中期南曲北传现象
  • 文人群体对南朝文化的追慕心理
  • 青楼文化对散曲创作的影响

六、学术争鸣

1.主题分歧

  • 朱权《太和正音谱》归为"思"
  • 现代学者王季思主张"隐喻说"认为"后庭花"暗讽元廷腐败

2.版本差异

明臧晋叔《元曲选》本与《阳春白雪》本存在三处异文,主要争议在"吹箫"一作"吹箫"### 七、比较研究

1. 与关汉卿《大德歌·夏》的避暑题材对比

2. 和白朴《天净沙·夏》的意象运用异同

3. 对明代梁辰鱼《江东白苎》的影响

八、现代价值

1. 元代气候研究的文学佐证

2. 城市记忆建构的早期范例

3. 传统音乐研究的文本依据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