曲牌名:迎仙客
作者:张可久(约1270-1348后)
原文:
云冉冉,草纤纤,谁家隐居山半崦。
水烟寒,溪路险。
半幅青帘,五里桃花店。
---
1.云冉冉:
形容云雾缓缓飘动的状态,"冉"在古汉语中特指轻柔缓慢的动态,与屈原《离骚》"冉冉其将至兮"的用法相呼应。
2.山半崦:
"崦"指山坳或山阴处,典出《山海经》"崦嵫之山"此处指半山腰的隐蔽处所。
3.青帘:
古代酒肆悬挂的青色布招,元代杂剧《李逵负荆》中亦有"青帘卖酒家"描写,是市井文化的重要符号。
---
(散文体译写)
山间云雾如轻纱浮动,春草细密柔嫩,不知何人在半山幽僻处筑庐隐居。
溪水泛着寒烟,小路崎岖难行。
忽见远处半卷的酒旗在风中招展,原来五里外竟有座开满桃花的村落酒肆。
---
全篇采用"点透视":
形成宋代山水画般的"远"意境(高远、深远、平远)。
构建两组对立意象:
自然意象 | 人文意象 |
---|---|
云、草、山 | 青帘、店 |
寒烟、险路 | 桃花、酒 |
---
1.创作时间推定:
根据张可久行迹考,此曲应作于元武宗至大年间(1308-1311),是其任绍兴路吏时巡行括苍山道所作。
2.地理考据:
"括山"今浙江丽水括苍山,元代属处州路,山中多隐士,与萨都剌《过处州》"洞里仙人白鹿骑"互证。
3.社会语境:
末句"店"暗喻元朝""制下的乡村酒课制度,反映商业经济对山野的渗透。
---
1.与马致远《天净沙·秋思》对比:
2.对后世影响:
清代厉鹗《谒金门·括山道中》"一片青帘飏"显受此曲启发。
---
1.隐逸文化新变:
突破传统隐逸诗"俗",展现元代入世与出世交织的士人心态。
2.生态书写价值:
早于西方浪漫主义600年呈现"自然"的生态意识,溪路之""障碍而是审美对象。
3.商业文明印记:
"帘"店"意象见证元代市镇经济向山区扩展的历史进程。
---
1."里"虚实之辩:
钱南扬认为确指里程,任讷则主张虚数表"心理距离"。
2.主旨分歧:
王国维谓之"适小品"梅则解读为"隐矛盾的外化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