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牌名:满庭芳
标题:小阁藏春
作者:李清照(1084-约1155)
原文:
小阁藏春,闲窗锁昼,画堂无限深幽。篆香烧尽,日影下帘钩。
手种江梅更好,又何必、临水登楼。无人到,寂寥浑似,何逊在扬州。
从来知韵胜,难堪雨藉,不耐风揉。更谁家横笛,吹动浓愁。
莫恨香消雪减,须信道、扫迹情留。难言处,良宵淡月,疏影尚风流。
---
1.小阁藏春:闺阁中暗藏春色,暗示词人幽居状态
2.篆香烧尽:计时用的盘香燃尽,喻时光流逝
3.何逊在扬州:化用南朝诗人何逊《咏早梅》典故,自比孤寂
4.韵胜:指梅花风韵超越群芳
5.扫迹情留:表面痕迹虽消,情韵犹存
---
幽静的闺阁藏着春意,昼长窗闲,画堂深处弥漫着无边的寂静。盘香燃尽时分,夕阳的光影已垂到帘钩之下。
亲手栽种的江畔梅树最称心意,又何须刻意临水登楼赏景?这无人造访的寂寥,恰似当年何逊独对扬州梅花的心境。
自古知晓梅花以风韵取胜,却难承受暴雨摧残,更不耐狂风揉搓。谁家又传来横笛声,撩动我浓郁的愁绪?
莫要怨恨芳香消褪、雪白减损,应当相信——纵然形迹消失,情致依然长留。难以言说的妙处,在那良宵淡月里,疏朗的梅影依旧风姿绰约。
---
1.空间意象:通过"小阁-闲窗-画堂"的封闭空间序列,构建压抑感
2.时间意象:"篆香-日影-良宵"形成昼夜循环的时间闭环
3.植物意象:江梅作为核心意象,承载着词人的精神寄托
1.对比手法:室内幽闭与户外梅景形成空间张力
2.用典技巧:何逊典故意在强化文人孤高气质
3.声韵处理:选用"幽、楼、州、愁、留"等闭口韵,营造幽咽效果
---
1.创作时期:推定作于建炎三年(1129)后,时值南宋初年战乱频仍
2.个人境遇:赵明诚病逝后,李清照辗转江南的孀居阶段
3.时代特征:反映南渡士人群体"国之思"的典型心态
---
1.与《醉花阴》对比:同写闺怨,前者重节令感伤,本词突出植物人格化
2.与陆游《卜算子·咏梅》参照:皆咏梅言志,李词含蓄内敛,陆词悲壮直露
3.与朱淑真《菩萨蛮·咏梅》并读:宋代女性词人咏梅的不同审美取向
---
1.词作编年:部分学者认为可能作于屏居青州期间(1117-1121)
2."迹情留":存在"形灭神存"观与"情志不渝"观两种解读
3.女性书写特质:突破传统咏物词范式,展现女性特有的细腻观察
---
1.后世和作:明清闺秀诗人多有步韵仿作
2.绘画题材:成为"仕女赏梅图"经典文学原型
3.当代传播:入选多个版本的高校《中国古代文学》教材